陳靜
【摘要】閱讀教學應該讓每一位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充分讀書,通過閱讀對文本進行理解和感悟,并能在閱讀中享受快樂。讓學生自己讀書,讓學生自己說話,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做到“上不封頂,下要包底”,讓學生擁有自己快樂的閱讀過程!
【關鍵詞】閱讀教學;快樂閱讀;本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币虼?,在教學中只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才能讓學生更加喜歡語文,愛上語文。閱讀教學應該讓每一位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充分讀書,通過閱讀對文本進行理解和感悟,并能在閱讀中享受快樂。
一、閱讀活動中的視界要擴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本能,而閱讀是求知的重要途徑,是探索世界的根本。學生為什么不理解教學中的閱讀問題,關鍵在于學生的閱讀量不夠。俗話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語文學習也是一樣,有著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閱讀量如果不夠,閱讀能力也將得不到有效提高。所以我覺得教學前和教學后的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一樣很重要,課前有關閱讀到位了,課堂閱讀就會事半功倍,水到渠成;課后閱讀加強了,學生對課堂閱讀學習理解更牢固、更深刻。
閱讀應該是心靈的對話,應該是自由的。閱讀,不是枯燥的技能訓練,而是學生通過大量地了解文字內容,獲取有效信息,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和能力,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凈化自己的心靈。
二、閱讀活動中的關系要轉變
目前,學生仍缺乏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近年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雖然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因為我們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探索、體驗、感悟等活動重視不夠,通過專職教師、專用教材、固定場所傳授知識,學生的認識活動形式更多的還是“掌握”,而不是“發(fā)現(xiàn)”,師生的教學活動仍然限定在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接受”為輔的模式,學生依舊是被動閱讀。為了扭轉這種現(xiàn)象,我在教學中嘗試以下兩點:
(一)教師靈活地導“讀”,還主權給學生
導“讀”就是教師在上課時要靈活地引導學生。特級教師李吉林說:“‘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老師的情感。教材蘊含的情感要靠老師去傳遞,去強化,讓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紐帶就聯(lián)結、溝通、牽動在教材——學生——老師之間?!庇纱丝梢?,情存在于教材,啟動于老師,學生感悟方可入情、出情。只有情情相激,才會使學生激動、興奮、活躍,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氣與智慧。也只有情動才能“辭發(fā)”,想象才會展翅,真正融入教材,在語言文字中暢游,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思想,從而有效地把閱讀教學教出個性。1.教師以一些資料來導讀。例如,我在教《西湖》時,播放有關西湖的風景紀實影劇碟,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美景,學生看著西湖水微波蕩漾,蘇堤白堤綠樹成蔭,聽著講解員的動聽介紹,深切感受到了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細致的觀察,生動、形象的描寫,在整個過程中學得趣味盎然、讀得聲情并茂。2.教師以語言來導讀。如在教學《臥薪嘗膽》時,學生對“屈辱”一詞不能理解,覺得勾踐所受的屈辱很普通,讀的時候沒有感情,我就補充了幾件事:勾踐曾伏在地上,讓吳王踩著背上馬;吳王有一次病了,要驗大便,就讓勾踐口嘗大便來驗。經過教師這樣一導,學生明白了勾踐所受的屈辱,再次朗讀就讀的沉重、無奈,讀出了勾踐的忍辱偷生。3.教師組織活動來導讀。如教學《小秧苗》時我是這樣導的——師:誰知道“氣勢洶洶”的意思?幾個學生回答后,其他學生還是似懂非懂,于是我通過和學生一起表演來引導學生理解。
(二)話——讓學生多說。這里的話有兩種含義:一是學生的問話,二是學生的答話
1.問——讓學生多提。讀完文章后能提問,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這樣能調動學生讀的主動性,積極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索和深入的發(fā)現(xiàn),推動閱讀不斷向縱深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我把握好恰當?shù)臅r機,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提供質疑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能盡情地提問。在分析《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時,我問:“這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有一位學生提出了一個質疑:“老師,我覺得這兩句有點像對比,是把桃花潭水的深度和汪倫對李白的情誼作比較。不是比喻句?!蔽乙宦?,覺得有點道理,就作了保留,表揚他提得好。我深深地體會到踴躍提問,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意識和不懈的追求精神,這也是學生由“讀會”走向“會讀”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2.答——讓學生多答。讓敢于發(fā)言的學生不帶遺憾地坐下,學生由不敢開口說到敢開口說,由不善說到善說,既要經歷一個心理的反復沖突過程,又要經歷一個經驗不斷積累的實踐過程。為了讓學生要實現(xiàn)這一跨越,我力爭課堂上,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出公平合理、人人參與的機會。例如,在教學課文《半截蠟燭》時,引導學生理解“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來之不易,要珍惜這美好的生活?!睂W生有所感悟“珍惜這美好的生活,要擁抱和平,遠離戰(zhàn)爭”……教材中許多內容都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學生在與文本的情感產生共鳴后,必然會有自己深刻的體會,會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只有突破死板的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學生的說才會走向多樣化,說得漂亮、深刻;只有使教學過程更開放,讓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學生的說才會更加個性化。
三、閱讀活動的版式要多樣
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形式的課程學習,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yè),具有明顯的封閉性?!段已壑械拿绹W教育》中所敘述的:美國的小學老師給小學生布置類似“敘述自己的國家”“假如你是總統(tǒng)的安全顧問,你該怎么辦”“敘述自己國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們都無從下手的作業(yè)。其目的很明顯:通過學生的大量閱讀,查找資料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享受審美樂趣?!弊寣W生自己讀書,讓學生自己說話,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做到“上不封頂,下要包底”,讓學生擁有自己快樂的閱讀過程!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