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華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化已成趨勢,在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中,教師應注意信息技術的力量,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從而達到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整合的最優(yōu)化。從教學結構、教學原則和方法、教學實踐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自主學習 信息素養(yǎng) 課程整合
當前教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我們進入了一個數(shù)字化的時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對傳統(tǒng)的教學產生沖擊,教育信息技術的引入,使課堂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中適時地利用多媒體傳遞教學信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交互、動態(tài)、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對學生主體地位不夠重視的情況。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突出表現(xiàn)在開展CAI(Computer AidedInstruction簡稱CAI)教學,CAI使學科教學整合了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了多媒體化的認知氛圍,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發(fā)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有力工具和形式。本文從教學結構、教學原則和方法、教學實踐和意義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
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它的特點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在這樣一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shù)墓ぞ撸滩膭t是灌輸?shù)膬热?。而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的迅速崛起和高速發(fā)展,現(xiàn)代化課堂教學結構主要由: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要素構成,它們彼此聯(lián)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全新的教學原則、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
二、應用計算機整合技術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1.自主性原則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初中學生好奇心強,若給與更多的鼓勵、啟發(fā)和誘導,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根據初中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計算機網絡的特點和歷史教學的要求,歷史學科課件的設計,首先應該立足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網上向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提供可以選擇的學習方法、學習資源、檢測練習,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
2.啟發(fā)式原則
在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積極實行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設計歷史教學軟件應特別注意教學內容的啟發(fā)性,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去思維,堅決避免網上的“滿堂灌”。
3.合作性原則
建構主義認為,協(xié)作,應該貫徹于整個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協(xié)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進程的自我反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協(xié)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
4.開放性原則
心理學認為:初中學生的思維具有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因而教學需要嚴密的遵循這個過程并將清晰的展示在課件上,要多和學生討論。設計歷史學科的課件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最佳歷史教學情境,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空間,對一些問題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三、應用計算機整合技術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
應用計算機整合技術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過程,是教師本身的教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過程,也是教學藝術展示的唯一依據。它不同與以往的教學過程,教育傳統(tǒng)技術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包括從教育技術的產生到十九世紀末期的教育技術。這一時期的教育技術就是指教育者所運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口語(演講技能)、文字、黑板、粉筆、圖片、模型、實物等等。教師只是把書本上的信息通過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來傳遞給學生,這樣教師被視為“傳聲筒”。教育媒體技術時代直到19世紀末才姍姍遲來,這一時期的教育技術以各種現(xiàn)代教育媒體的使用為標志,起初僅僅注重硬件,后來逐漸重視軟件。主要包括:攝影、幻燈、投影、無線電廣播、電影、電視、語言實驗室等等。而今教師的備課實質上是具有真正意義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創(chuàng)作過程,它需要教師對知識的深加工,需要融進教師的個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教師作為一個有個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領,經過這一準備過程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受益匪淺,而且有利于教師的成長與進步,使教師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職責。信息技術為歷史教學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極大地拓展了師生的實踐活動空間。它使學生通過豐富的活動而不僅僅是依賴語言來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了可能,從而產生了更多的學習方式。時代賦予教育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使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多層面思考,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認識歷史,評述歷史。
四、應用計算機整合技術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運用計算機進行歷史教學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能夠直接獲取來自網絡的原始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學生可根據本人的學習水平自主地選擇學習資源,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知識。運用計算機進行歷史教學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記憶結論,而是更多地接觸到原始的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通過對原始材料的閱讀、分析、運用,有助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和歷史闡釋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逐漸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他人交流,進行學術辯論,共同完成某項作業(yè),借鑒別人的學習方法,求解疑難問題。運用計算機進行歷史教學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以計算機為工具的學習環(huán)境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發(fā)揮了互助精神,使學生具有更強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2.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學效益
運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歷史教學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在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是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融入歷史教學后,具有傳統(tǒng)歷史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在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中,教師應注意信息技術的力量,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等,從而達到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整合的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論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正確題材的理論基礎和以學為中心的課件設計.
[2]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