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摘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也是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的主要措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全面促進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自主閱讀 綜合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眰鹘y(tǒng)的閱讀教學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教學方法單一,主體錯位,主導乏力,閱讀訓練的內(nèi)容和形式大多為考試而進行,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對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未能很好的發(fā)揮。剖析這種現(xiàn)象的實質(zhì),是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過程真正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教師侵犯了學生的權(quán)利,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如何解決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又如何去構(gòu)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其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能力呢?
一、樹立新的教學觀,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在自主活動中才能充分展開和培育。而教師的作用只有推動學生自主活動才能真正變成教學的一種動力。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活動。教師必須留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精心構(gòu)思,合理布局,使整個教學疏密有間,張馳有致,要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時間,讓學生去自學,讓他們自已去讀、去理解、去思考,然后再讓他們把學到的、悟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給以啟導、開竅性的點撥,目的還是進一步更好地自學。如學習《奇妙的鯉魚溪》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首先試著針對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經(jīng)過思考,提出:“為什么這是一條奇妙的鯉魚溪?”“這條鯉魚溪奇妙在哪里?”“這條鯉魚溪在什么地方?”“這條溪為什么叫做鯉魚溪?”“奇妙是什么意思”等等,學生能提出這些問題,正是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體現(xiàn)和主體參與能力的鍛煉的過程。教師應(yīng)該做的就是,恰當?shù)匾龑?,積極地創(chuàng)造機會,并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讀書時間,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進一步地去解決問題、探索更深的東西。關(guān)于這篇課文的核心問題“為什么這是一條奇妙的鯉魚溪?”“這條鯉魚溪奇妙在哪里?”讓學生在深入學習課文時,隨時圍繞它們展開討論,探究問題的答案。同時,還可以根據(jù)理解課文的需要,設(shè)計學生喜歡的多種多樣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注重自學方法指導,促進學生自主閱讀方法和策略的形成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進行自主活動,提高學習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學會學習”的時代要求。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主動獲取知識,主動提高能力,主動取得發(fā)展,才能當好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不要讓學生滿足于記住現(xiàn)有的結(jié)論,而是要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維,學會記憶,學會操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示范、滲透、啟發(fā)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或?qū)W習程序,指導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總結(jié)、歸納自己的學法或某一點的小竅門。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在理解“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焦急”和“耐心”是反義詞,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抓住這個難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感悟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焦急”和“耐心”分別表現(xiàn)出了老奶奶什么樣的心情?學生受到啟發(fā)回答:“因為這是最后一次在長安街上送總理了,老奶奶‘焦急,是因為她多么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呀!但是無論等多久,她都會‘耐心地等下去,一定要等到總理的靈車到來。”學生:“老奶奶站在長安街上,此時此刻,她一定回想起了‘周總理迎送來自五湖四海的國際友人,陪毛主席檢閱人民群眾的情景,回憶起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然而今天,周總理卻躺在靈車里,和她永別了。她的心情一定非常悲痛,無論如何也要‘耐心地等總理的靈車開來,最后送一送周總理。”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指導學生讀書上下聯(lián)系,整體感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三、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
新課程提倡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閱讀課文,深入到字里行間進行探究,感悟作者思想的真諦,提高自主閱讀能力。如教學《白楊》一文,可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課題入手,切入文本,研讀課題《白楊》,思考文本,課文寫了誰?是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整體感知課文。2、提煉主線,引導學生善于從各種線索之中分析出文本的主線,讓學生抓住“沉思”一詞,看一看文中寫了幾次沉思,(三次)。三次沉思各想了些什么?各由什么情境引起的?3、研讀悟意。對三次沉思要深入領(lǐng)悟,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深刻內(nèi)涵,三次深思;一思,眼中的白揚,高大挺秀;二思,胸中的白揚,表白心意;三思,未來的白揚,孩子扎根邊疆。4.拓展升華。孩子已跟了隨父親走向了邊疆,你想對當年去邊疆的小朋友說些什么?表達自己的心意,那些去邊疆已成大的當年小朋友會說什么?生活還有哪些讓你感去的事呢?堅持長期訓練,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閱讀能力一定會有很大提高。
四、尊重、珍視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悟
閱讀過程就是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發(fā)展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如教學《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關(guān)系,學生對于沙漠、駱駝的情況知道得很少,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教師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駱駝?wù)驹谏衬锏膱D,通過兩幅圖的比較,讓學生理解“船”是指駱駝,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們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師提出駱駝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點?它如何適應(yīng)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駱駝的“特點—本領(lǐng)—用途”三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引導學生讀議。這樣通過思維訓練,逐漸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