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濤
【摘要】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差異 文化教育 文化意識
教學是復雜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受各種因素影響。英語教學又是雙語并進的雙邊教育活動,受中西方文化因素的復雜影響。如果學生只掌握了語言的運用,而不了解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有時非但達不到交際的目的,還可能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將知識與文化背景結合,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語言所處的環(huán)境,掌握與人交際的能力?
一、注重文化教育素材的生成
素材生成分課前預設和課堂中生成兩種,下面列舉幾種素材生成的方法:
1、開發(fā)教材的文化教育價值
初中英語的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話題來編排各個單元的。一般來講,一個中心話題,一個單元。每個話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學生往往按中國的思維習慣,文化習俗去套,結果語用不得體。教師要有一定的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知曉度。這樣在學生即將遇到或已經遇到的差異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處理。讓學生能跨越這些障礙,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闡釋課文的內容,教師還要猜測課文內容引申的意義。由點聯(lián)系到面,介紹英語的文化背景,盡量完整地把每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展示給學生。
2、收集有文化教育價值的好文章,好故事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途徑,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課本。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包括我們平常所用的一些練習)來拓展教材,延伸教材意義。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素材認真?zhèn)湔n,按照不同要求進行有機的文化滲透,必要的時候進行適當的文化補充拓展,使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盡可能具體化、形象化。
3、從教師的視角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蘊藏的人情習俗教育價值
學習英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說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之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人情習俗。
教師在平常多留意日常生活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課堂上展示課文內容的同時,適時適量地穿插相應的文化習俗。通過文化的對比使學生在接受語言知識訓練的同時也能慢慢了解一此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培養(yǎng)世界意識。
4、挖掘節(jié)日、紀念日等特殊日子的文化教育價值
課堂是一個模擬的舞臺,學生要把所學的知識在課堂中表演出來,將來才能帶著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教師要懂得把文化帶進課堂,盡可能多的介紹西方文化。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可以設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在這個模擬的舞臺上盡情的展示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參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我們教師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充分利用這此材料,深挖其人情習俗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增加學生對東西方人情習俗的理解。
二、注重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yǎng)
1,備課設計巧妙,做到“四維”融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依據,而教學目標是我們教師在備課階段設定的。在備課階段,我們絕大多數英語老師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備課)的時候,往往只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方法這三個維度去進行設計,卻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學目標。因此,在備課時候,我們應該將與所學材料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與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并巧妙地融人我們備課的教案之中。要充分體現(xiàn)英漢語言文化之間的明顯差異,力爭集懸念、新意于一體,做到“四維”融合。
2、創(chuàng)設文化氛圍,做好對比分析
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可以促進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yǎng)。我們可以結合各單元的語言功能項目,在課堂內通過放錄像、顯示具有文化標志的圖片或實物,創(chuàng)設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
進行英漢文化的對比分析是培養(yǎng)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主要方法。通過對漢英兩種不同文化中交際規(guī)則及言語行為習慣的語用對比分析,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結合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1? "Good morning”的“介紹、問候”等語言功能項目,我告訴學生如何跟英語國家人士互致問候,向學生介紹英美等西方國家人士見面的禮節(jié):多數講英語的人初次見面時要說I'm glad to meet you. (認識你很高興。)分手時,他們會說It's nice meeting you.或Nice to meet you.(能認識你很高興。)
3,重視第二課堂,用好網絡資源
中西方文化涵蓋一個民族的方方面面,內容包羅萬象。培養(yǎng)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拓展課外第二課堂文化教學渠道,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自己英漢文化差異知識。因此,可以借助課外活動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寒暑假閱讀幾本英漢對照的簡易讀本;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英美國家的物品,如地圖、郵票、廣告、信函、錢幣以及其他物品等。
網絡資源使渠道和手段多樣化,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更加方便。外國藝術、 歷史和風土人情, 都可以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網絡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極利于學生將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 ,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如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 。 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從而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多層次的英語教學中,系統(tǒng)引入和加強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中學英語教學所必需的。只有盡量消除英語教學中英漢民族的文化差異,克服文化交際中“文化休克”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才能真正實現(xiàn)。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真正達到我們英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秀波.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之我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