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發(fā)
摘 要:面對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目前學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出現(xiàn)的儀式化、教條化的問題,將愛的教育理念融入德育工作,重新調整德育方向,構筑“以愛育愛”的德育理念,將培養(yǎng)一個富于愛、能夠感悟愛、踐行愛的人,作為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標和任務。
關鍵詞:愛的教育 德育理念 中職學生
愛是至善的體現(xiàn),是做人的根本德性,對愛的體悟與踐履是理想人生的重要內容,是幫助一個人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方式。而一個人對于愛的認知和理解則極大地依賴于教育特別是德育的熏陶和養(yǎng)成。德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育成一個人的德性,塑造一個人的心性,使其成為一個具備健康人格的“理想的人”。因此,在此意義上真正的教育就應該是愛的教育,愛的教育也應該成為德育教育中的應有之義。
一、愛的教育在中職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1.預防、化解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
中職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容易面臨各種心理問題,諸如抑郁、焦慮、厭學、人際關系敏感、情緒不穩(wěn)定、叛逆對抗等。在這一成長的關鍵時期,正確處理、化解學生出現(xiàn)的以上心理問題,對于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發(fā)展至關重要。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對這一問題給予了更多關注,心理輔導制度和專業(yè)的心理輔導人員被越來越多的引入校園。但僅僅依賴于制度和人員配備層面的改進,還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長期的德育工作實踐證實,解決此類心理問題,學生的信任和配合程度直接決定了解決效果。而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和配合,就需要借助愛的力量,用愛的教育感化學生。
所謂愛的教育,即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從愛的立場出發(fā),既以愛為內涵,也以愛為目的,從內至外感化學生,真正進入學生內心。在此過程中,師生間不僅建立了信任,學生也從教師身上學習了釋放和回饋愛,從而形成良性互動,不僅預防和解決了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也使得德育工作成為師生共沐其中的愛的教育。
2.破解中職學生成長困境
一段時間內,對中職學生和普高學生一視同仁,像培養(yǎng)普高學生一樣培養(yǎng)中職學生成為了教育系統(tǒng)內的共識,但這種共識卻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初中教育的弊端,即缺乏差異化,反而違背了平等對待的初衷。
中職學生在以理論學習為主的初中階段因為個人特長和興趣的差異,而處于劣勢,又因為初中教育缺乏差異化管理,而失去了發(fā)展個人專長的機會,因此個人發(fā)展和信心都在這一階段受到了抑制。中職階段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必須幫助他們克服個人成長的困境,擺脫升學失利的陰影,找到適合自身的發(fā)展方向,重新出發(fā),而不是重新回到與普高學生一致的德育培養(yǎng)老路上來。因此我們將愛的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題,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3.糾正功利化的教育理念
中職教育不是普高教育的補充,而是人才培養(yǎng)的另一種途徑。但長期以來由于培養(yǎng)理念過于窄化和功利化,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個人發(fā)展都受到了影響。
考核人才的標準不僅僅限于技術水平和專業(yè)能力,綜合素質、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都在考核范圍之內,簡而言之,必須首先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人,進而才能成為能夠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人才。以愛的教育為入口,對學生先進行成人教育,而后再開展成才教育,既是符合人才培養(yǎng)的邏輯,也是對功利化教育理念的糾偏。因為愛的教育是一種內化的、隱性的教育。
二、“以愛育愛”德育理念內涵
有效的德育工作需要明確的德育理念指導,從現(xiàn)實情況和以往經(jīng)驗出發(fā),學校通過將“以人為本,以愛為先”作為指導思想,將“引導+感悟+理解”作為實踐準則,將“先成人,后成才”作為德育目標,構筑起“以愛育愛”的德育理念。
1.“以人為本,以愛為先”的指導思想
愛的喚醒和傳遞,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因此在實踐“以愛育愛”的德育理念時,必須首先立足于人本身,即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發(fā)展,將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作為教育的考量跨度,做更長遠的規(guī)劃。而以愛為先,則是在德育實踐中,一方面將愛的體驗和認知作為教育的先導內容,另一方面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過程中首先秉持關懷和愛護的態(tài)度,以愛的方式對待學生。
2.“引導+感悟+理解”的實踐準則
傳統(tǒng)的德育把鮮活的道德實踐轉換為文化的知識和規(guī)范,多采用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傳播,缺乏體驗性和真實感。在實踐“以愛育愛”德育理念的過程中,我們著力通過創(chuàng)設一種客觀、真實的道德情境,讓教師在這種情境中開展“愛的德育”,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下親身體驗和感悟,自覺提升自身的人格力量,從而實現(xiàn)德育的根本目的。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以積極引導、倡導感悟、鼓勵理解作為三大實踐原則,使得愛的德育變成師生雙向的、可參與、可感受的教育活動。
3.“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目標
“以愛育愛”的德育理念以“愛”為核心,關照的是人的終身發(fā)展,因此我們將“先成人,后成才”作為育人的目標。不追求德育工作的“立竿見影”,而是把中職階段的德育自覺地納入學生個人發(fā)展和人生規(guī)劃的整體過程中。秉著“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通過愛的德育,塑造學生的心性和人格,使其具備感受和傳遞愛的能力,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進而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方向;通過專業(yè)學習,成為一行一業(yè)中的可用之才。
三、“以愛育愛”德育理念的實施
為了更好地落實“以愛育愛”的德育理念,學校開始實施以愛心教育、榜樣教育和成人教育為核心的德育ABC工程。
1.德育ABC工程之A——愛心教育
愛心教育作為德育ABC工程的首要內容,灌注了“以人為本,以愛為先”的指導思想,通過愛心家訪、愛心助學、愛心義賣、愛心義工、愛心講堂等活動,生動形象地將愛的德育希望所傳達的家國之愛、社會之愛、他人之愛和自我之愛呈現(xiàn)在學生的身邊和眼前。
通過建立學生個人情況及心理檔案,充分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生每一階段的表現(xiàn),組織定期的愛心家訪,盡力為家庭存在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排憂解難,盡力幫助與家人存在溝通困難的學生。從內心出發(fā)關懷學生,既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也拉近學生與家人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存在的愛。
設立由學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出資的藍領基金,作為愛心助學款項,支持學有所成的畢業(yè)生回饋母校,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前輩學長的關愛,同時直接領會感恩和回饋的意義。
我們借助愛心義工項目和愛心義賣活動,讓學生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學會用實際行動幫助同學、朋友,乃至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群。讓愛的行動和付出,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讓愛在校園內外流動起來。
建立愛心講堂機制,既鼓勵校內的學生和老師分享愛心故事,也邀請校外愛心人士為學生講述“愛”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讓學生進一步分享和咀嚼“愛的味道”,將愛心教育的內涵和作用進一步深化蔓延。
2.德育ABC工程之B——榜樣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榜樣的選取上,榜樣對象首先必須在整體人格上健全高尚,其次才考慮事業(yè)上有成就的,范圍基本限定在學生可以實現(xiàn)見面交流的人群內。此外,為了進一步鼓勵學生的自發(fā)性和主動性,也適當在學生中選取部分品性和能力都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作為校內學習榜樣。
通過學校的社會資源,在各專業(yè)對應的行業(yè)和企業(yè)中,聘請品德和能力出挑的專業(yè)人士,委以校外輔導員的身份進校與學生交流,課余帶學生實地參觀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了解自己的工作狀況,實地發(fā)揮榜樣的力量。通過舉辦“感動校園”十大事跡評選活動,在學生層面、教師層面、家長層面選擇符合要求的榜樣人物,挖掘榜樣人物故事,通過校報、文明櫥窗和校內廣播等形式進行宣傳。
充分挖掘優(yōu)秀畢業(yè)生資源,采訪畢業(yè)生奮斗經(jīng)歷和故事,匯編成《學子風采》一書,作為每個在校學生課外讀本。同時,定期舉辦優(yōu)秀畢業(yè)生論壇,讓優(yōu)秀畢業(yè)生回到在校學生身邊,講述他們當年的求學經(jīng)歷和走出校門后的職業(yè)發(fā)展道路,以真實經(jīng)歷和生動講述感染學弟學妹。
3.德育ABC工程之C——成人教育
“先成人,后成才”的德育目標,將“成人”確定為學校德育的基本底線和要求,即學生必須首先通過德育教育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公民。
為此,學校建立了“社校聯(lián)動預警機制”,以規(guī)范學生日常行為,督促學生的個人成長,變被動為主動?!吧缧B?lián)動預警機制”包括學校四支“預警隊伍”,分別是干部隊伍、班主任隊伍、青年團員隊伍和社會預警員隊伍,實行干部24小時值班制度和值班干部住進學生寢室制度,對班級情況每天進行詳細記載,加強校園周邊、寢室巡邏,及時處理突發(fā)事件,并對違反紀律的學生進行幫教全員預警,周密細致、環(huán)環(huán)相扣,保證提前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消弭問題。
開展“觸動靈魂”的警示教育。每學年,定期組織部分新生參加警示教育。參加警示教育的對象主要是紅色預警對象,同時為了打消這些同學的戒備心理,各班班長等主要干部也都參與。如帶學生參觀看守所、羈押罪犯現(xiàn)身說法、看守所干部法制講座、帶學生參觀羈押罪犯就餐等。警示教育的目的是通過生動的反面事例,給部分學生以思想的警醒、靈魂的觸動。
密切聯(lián)系學生家庭,建立家校聯(lián)動機制。以書面、電話、見面等多種形式,保證與學生家長的定期交流,既向家長傳遞學生個人情況信息,也向家長爭取支持,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力量。邀請專業(yè)團隊開設心理知識輔導班和家庭教育輔導班,并鼓勵家長參加。從學校到家庭,時時滲透德育,事事交織德育,為形成“全員育人”的大德育環(huán)境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黃建春.愛的教育的偏離與匡正[J].職教通訊,2012(50).
[2]張軍鳳.愛的教育:一種大德育觀[J].中國德育,2007(11).
[3]張沖.教育智慧:具有愛的教育思維[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1(1).
[4]魯麗平.論愛的教育實施途徑[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3).
(作者單位:寧??h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