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芬
摘要:在閱讀 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特點,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的課文為“經”,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為“緯”,引導學生運用讀書方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而且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特別是對課外閱讀普遍缺乏興趣,教師要配合閱讀教學積極向學生推薦介紹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讀物,進一步充實閱讀課的內容,為學生架起從課內通向課外閱讀的橋梁。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課內閱讀 課外閱讀
2008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對閱讀是這樣要求的:教師“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新課標使用了兩年之后,2010年教育部委托各地教研中心對42個國家級實驗區(qū)實施課標實驗稿情況進行調查,并根據各實驗區(qū)在實施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情況和問題進行了修訂的。
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對閱讀是這樣要求的: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選擇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大家都知道,語文學習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既得益于語文課堂教學,又要通過課外閱讀進行鞏固?!罢Z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闭n文只是體現(xiàn)閱讀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閱讀實踐應該放到課外,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小學生的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語文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內用課本的學習指導帶動課外閱讀。教師應結合教材特點,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的課文為“經”,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為“緯”,引導學生運用讀書方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而且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特別是對課外閱讀普遍缺乏興趣,教師要配合閱讀教學積極向學生推薦介紹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讀物,進一步充實閱讀課的內容,為學生架起從課內通向課外閱讀的橋梁。所以閱讀應該是開放的閱讀,我們應該樹立“大語文閱讀”的觀念。
比如,在教學《童年的樹》這篇課文時,我認為我們要把目光落在課文的“對話”上,并通過品讀對話感悟作者的語言特點:平實卻飽含情感,進而讓學生再去閱讀新美南吉的其他作品,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不單單是學懂了這篇童話,更多的去關注了語文的東西——品味欣賞語言,運用語言。學生也學會了閱讀新美南吉作品的方法,并激起了學生閱讀新美南吉的作品的欲望,進而走進新美南吉的作品,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崔巒先生提出的實現(xiàn)“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美麗轉身轉變。那作為教師,我們就要充分利用教材這個例子,激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為學生架起從課內通向課外的橋梁。
一、以課堂為主陣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是沒有明顯的界線的,它們是不“分家”的,是一個整體。課內打基礎,課外練能力。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吃準目標”,要把課上成語文課,上成所教那個年段的閱讀課,上成所教那種類型的閱讀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具體說三年級的閱讀要求是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那些閱讀能力,四年級、五年級的要求分別又是什么,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能力,作為語文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時散文怎么讀,童話怎么讀,小說怎么讀,議論文怎么讀,記事文怎么讀,教師要分清不同題材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教師切忌方法的指導概念化、一般化,=我們訓練的是這一種題材的文章怎么讀,而不是這一篇文章怎么讀,這樣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就已經有了方法,所以我們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引領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引領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老師們用心摸索就可以探索出適合的課外閱讀方法。
1.以“節(jié)選”為基點擴展到“全篇”。新教材選編的很多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學色彩很濃,涉及的作家及文章的題材又很廣泛,這些足以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對于這類選文,我們可以以節(jié)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擴展。如《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陽岡》的學習,可以向學生拓展《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這樣做,可以通過對全貌的了解來加深對局部的理解。
2.以“一篇”為基點擴展到“多篇”。以某篇名作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這樣可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該作家的作品特點與藝術風格。通過擴展閱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領悟,而且對作者的藝術風格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3.以“一篇”為基點擴展到“一類”。以某篇作品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這樣可以使學生明確同一題材往往因寫作目的不同而表達方式不同,進而形成不同的文體。如學完老舍的《濟南的秋天》一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郁達夫的作品《故都的秋》等,來品味他們在語言上、寫法上的不同。
除了以上列舉的方法,還可以“以課文的刪節(jié)內容為基點、以課文的引文為基點、以課文的背景為基點……”來進行擴展閱讀。“基點”扎扎實實,“擴展”豐富多彩,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得益彰,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了課外閱讀的指導!
4.好書推薦?!墩Z文課程標準》后面附有各學段必讀和選讀書目,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好書推薦也要注意教師的引導,在好書推薦時,教師所做的就是要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去讀。比如教師向學生推薦《皮皮魯傳》,在課上教師可出示《皮皮魯傳》相關情節(jié),帶領學生一起閱讀,等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了,教師相機向學生推薦《皮皮魯傳》,這樣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去閱讀了。
5.讀書匯報課。與好書推薦課相對應的應是讀書匯報課,教師向學生推薦了好書,為督促學生讀書,教師要讓學生在讀書匯報課上展示學生的讀書收獲,教師可相機指導,這樣既可以指導學生的閱讀,又可以使學生有成就感。
6.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曾經這樣說過,要明確語文課程性質,堅守語文教學本真。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特別是要加強語言的運用?!皟蓚€基本點”即培養(yǎng)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書),提高人文素養(yǎng)。他把語文能力概括為聽、說、讀、寫、書,增加了“書”這個能力。所以中、高年段的教學要增加讓學生動手練筆的機會。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找準讀寫結合點訓練學生寫,讀寫結合點這個“點”一定要找準,并注意展示學生的作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外閱讀方面對學生進行長期不懈的引導,才能真正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一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