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芬
【摘 要】在教學實踐中想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一定要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足文章。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標志。在課堂中要切實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只有從本質上增強學生參與程度后,才能極大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參與程度;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往往是很辛苦的,于是許多學生在不同程度的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對于初中英語學科而言,這種現(xiàn)象顯然更明顯,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熱情不高,兩級分化明顯。于是英語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整個教學活動中,要增強學生的參與程度,以此來極大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了使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更高,我在學生參與課堂程度方面,做了如下嘗試:
一、設計好導學案,使學生參與有準備
時下,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編寫導學案幫助學生預習是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此之前,也要求學生預習。但是,提前預習是隨意性的,大多數(shù)同學只是在上課之前看一下單詞或短語,沒有目的性。有了導學案學生的自學有了方向,按照導學案來導學,知道參與課堂要先具備什么信息資料。于是教師在設計時就絕不能隨意,編寫一份導學案,有時會耗費我們兩到三天的時間。一般導學案要包括三維目標、重難點預設、學法指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達標檢測、課后反思幾個環(huán)節(jié)構成。
二、創(chuàng)設好各情境,使學生參與有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缺乏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就差,學生思維也就難以調動,因而出現(xiàn)啟而不發(fā)的現(xiàn)象,要使學生學得有味,關鍵在于教師教得有味,老師上課,其實正如說書人那樣對原有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把平面、靜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活生生的形象,賦于教材以生命力,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因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提供展示平臺,使學生有參與機會
課堂上為使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的充足和有意義,我們教師要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有參與課堂的機會。
曾經(jīng)見識過一位老師這樣提供參與機會給學生。課堂是以小組形式組織的。在前幾個課堂環(huán)節(jié)展示中,每個組的表現(xiàn)不相上下,唯獨有個小組落后面較明顯,于是老師安排整個小組起立齊讀一個內容,并且也在展示欄中加了個人得分。這樣的安排讓這一小組的成員一起有了參與機會,很好地融入進課堂,不會覺得因為暫時落后而被拋在了課堂之外。
四、講究點小策略,使學生參與有信心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注重表達運用。哪怕學生只是真誠地說Sorry,I have no idea.要多鼓勵表揚學生,充分肯定贊賞學生的展示結果,不要怕學生出錯,要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多一份寬容,對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偏差不能橫加指責,強令修正,應指導學生冷靜思考,反思總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句賞識的話語或是一個贊許的表情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鼓起他們的勇氣,增強他們的自信。
五、運用學法指導,使學生參與有能力
在不同的學習時期,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不同,教師應采取的不同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一定要搞好學習方法的指導。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能力,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只有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學習,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智力,調動認識能力,挖掘潛力,提高學習效率。
六、及時點評糾錯,使學生參與有效果
教與學的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從師生兩個角度來看,教師及時把學生參與學習的結果反饋給學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教師從學生反饋中了解教學的實際效果,并通過及時的矯正,優(yōu)化學生參與程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參與中獲得進步。反饋的形式多種多樣,簡單的學習內容可以學生兩兩互相檢查、矯正;較難的內容可以在小組內矯正;像拓展題等特別難的知識必須組織全班矯正;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收集信息,然后矯正;可以個別矯正,也可以集體進行。這樣既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提高課堂效率的措施有很多,借助于增強學生參與程度來改善提高英語課堂效率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以主人翁態(tài)度參與到課堂,而且可以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精神。教師“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師的“說”是為了達到不需要“說”。在課堂上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參與,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0
[2]周彬.課堂密碼.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