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眉雅
摘要:我國多聲部歌唱教學一直是中小學音樂課堂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也為了盡早實施我國《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的教育目標,本課題在國際先進音樂教育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大膽嘗試探究多聲部歌唱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并希望通過教學實踐找到解決課堂多聲合唱教學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中小學 音樂課堂 多聲合唱 音樂教育
歌唱,特別是歌唱中的合唱有著非常豐富的學習內容。合唱是真正具有價值的音樂藝術,合唱具有影響和促進群眾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功能,它可以影響最多的人參與音樂,喚起千百萬人美好心靈的共鳴。學校音樂課堂的合唱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在歌唱活動中學習掌握音樂的節(jié)奏、音高、速度、力度、和聲等一系列的音樂要素,并通過學習掌握這些音樂要素在歌唱活動中表達內心情感,提高藝術文化修養(yǎng),還能通過合唱活動增強集體主義意識。
一、學校課堂多聲部歌唱在國內外研究概況和發(fā)展趨勢
長期以來,多聲部歌唱教學一直影響著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國際化進程。2011年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特別指出:“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yǎng)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p>
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從20世紀學堂樂歌的興起至今,已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歷程。在這百年歷史中,學校音樂教育一直在不斷的改革和變化中發(fā)展。但無論歷史怎樣變遷,歌唱卻一直是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的重要內容,甚至是唯一內容。20世紀音樂課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唱歌課”,這正是由于我國音樂課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以唱歌為主,并且是以單聲齊唱歌曲為主要教學內容。對于這種學校音樂課堂的單聲歌唱現象,音樂教育家及音樂理論家們持有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認為,這是由于中國民族單聲音樂文化(特別是漢族音樂文化)所致,“我們中國的音樂長期停留在基本上是單音音樂的狀態(tài)。一種毫不費力就很容易找到的理由,就是怪罪于中國長期封建社會阻礙了我國的科學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痹儆捎谖覈瓴蛔兊奈迓曇綦A是基于完全五度、四度協和的原理,及我國早期為歌唱伴奏如笛、胡琴、鎖吶等樂器,其音域、音質、音量與人聲的不協調,故使我國歌唱藝術不能朝著如西方多聲合唱的內容形式發(fā)展。這種觀點的由來,是由于過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對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多以單聲音樂形式呈現,因此,單聲音樂被人們認同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現象。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音樂學者通過對我國各民族音樂文化長期不斷的挖掘和深入的研究發(fā)現,許多少數民族就有豐富的多聲部民歌。音樂學家、作曲家樊祖蔭先生認為,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至少有二十三個民族保存和流傳著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多聲部民歌?!爸袊亩嗦暡棵窀瑁瑲v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分布廣泛?!钡捎谶@些多聲部民歌被掩埋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qū)自生自滅,因此沒有得到推廣而不被人們知曉。我們從21世紀中國音樂課程改革后的教材可見,中小學音樂教材呈現的民歌內容多以單聲部民歌為主,少見多聲部民歌。究其原因,是否與中國少數民族多聲歌唱的復雜性有關?這有待于民族音樂家與音樂教育家深入的研究得出結論,但并非中國就以此而放棄課堂多聲歌唱的教育。
實際上,早在1916年的教育部頒布的《國民學校施行細則》中,對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已作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規(guī)定“樂歌”課的教學內容為“平易之單音唱歌”及“簡易之復音唱歌”其中的復音唱歌即多聲部歌唱。也從那時起,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就開始努力嘗試,在發(fā)展學生個人歌唱能力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的多聲唱歌能力。我國的音樂教育家們普遍認為,多種形式的歌唱教學(獨唱、重唱、合唱等)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令人遺憾的是,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我國學校課堂音樂歌唱教學幾乎仍然停留在齊唱狀態(tài)。
由于宗教、歷史及音樂文化等原因,多聲部歌唱活動在歐美國家中小學較為普遍,因此,多聲部歌唱在歐美學校課堂的實踐和研究也就較為廣泛。20世紀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三大音樂教學體系奧爾夫、達爾克羅茲、柯達伊都以各自不同形式的多聲音樂教學著稱,其多聲部思想滲透各自的教育體系。特別是科達伊教學體系中的多聲部合唱對國際音樂教育產生了極大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被推廣到世界各地至今,歐美、美洲、亞洲等國家的音樂家、音樂教育家就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實踐工作。在柯達伊的故鄉(xiāng)匈牙利,中小學音樂課堂多聲部合唱內容極為豐富,二年級開始進入二聲部的歌唱學習,從此它一直是學校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他們幾乎班班有合唱,每所學校都擁有很好的童聲合唱團。除此之外,如美國普通學校音樂課教學中,對合唱教學也有較高要求的指導建議:音樂劇表演、牧歌合唱、民族合唱、室內樂合唱、爵士樂合唱等都納入學校音樂課堂和課外教學的實踐。
當今世界各地學校音樂教育普遍認為,合唱課是當前中小學生音樂藝術素質培養(yǎng)的基本手段,同時,合唱也具有影響和促進群眾音樂文化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在物質條件滿足的基礎上,國家更加重視提高國民個人文化修養(yǎng)。而合唱正是提高人們文化修養(yǎng),發(fā)展移情、情感、思想和行為的絕佳契機,它具有享用終生的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功能。如今合唱已成為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內群眾合唱教育基地的學校音樂課堂,如何提高合唱教學水品已成當前基礎音樂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只有學校音樂教育放眼世界,從小學階段開始加強重視,使每一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具備一定的多聲部歌唱能力,才有可能加快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國際化進程,真正實施《音樂課程標準》關于“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的建議。
二、課堂多聲部歌唱教學的實踐
從二十世紀初,隨著中國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了學堂樂歌的歌唱文化。學堂樂歌(或唱歌)課興起之初,以編創(chuàng)的歌曲或選曲填詞的歌曲為主要課程內容,課堂教學的演唱方式為齊唱。這種樂歌式的教學模式對中國音樂課堂教學的影響深遠,時至今日,我們的學校音樂課堂任然保持著齊唱教學的模式。一個世紀讓我們已習慣于課堂單聲部歌唱的教學,我們是那么難以改變已經習慣的課堂歌唱方式。因此,在基礎音樂教育中要實施多聲部合唱教學,有很多的困難需要我們克服。2011年國家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中特別提出了“3至6年應級增加合唱教學”,這為我國今后課堂音樂歌唱教學明確了目標。
大力倡導合唱藝術活動,有助于提升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素養(yǎng)。中國的學校音樂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多聲部的歌唱能力,就應從孩子抓起,從小學低年級音樂教育開始。多聲部合唱能力的建立,其最大困難是音準、節(jié)奏與讀譜的問題,如果合唱教學不能解決這些根本問題是很難在課堂將多聲合唱進行到底的。對于《音樂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中提出的3至6年應級增加合唱教學,并非真正等到三年級甚至更高年級才開始多聲部的歌唱學習。借鑒柯達伊等國際先進教學體系的實踐經驗,在小學一年級學習之初,就應開始最簡單的二聲部音樂材料的學習??逻_伊教學體系從整體上講,是建立在早期音樂教育基礎上的。幼兒早期音樂教育除了能有效地培養(yǎng)節(jié)奏感、音準、速度感、音樂的整體感知力外,音樂教育有助于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實踐證明,在對從未進行音樂專門學習的各學齡兒童的教學中發(fā)現,低齡兒童較之高年級兒童在進行相同或略多一些的課程學習后,年齡越小的兒童對音高、音程、節(jié)奏的敏感度會略高于高年級兒童組,而高年級的學生某些時候表現出對音高判斷的反應較低齡兒童遲緩;實踐還證明,對于兩個聲部歌唱課程一年的學習后,二年級學生對簡單的二聲部歌唱,其旋律音準表現出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七年級學生組齊唱能較快較好地完成,當第二個聲部出現時,另一個聲部極易受另一個聲部的干擾和影響。這也證明早期音樂教育的確對兒童音樂能力發(fā)展能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音樂課多聲部合唱如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訓進行,效果顯然高于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才開始的教學,能有效提高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合唱水平。
三、教材的補充與完善
不可否認,多聲合唱教學是建立在具有讀譜能力基礎上的,并且應以讀識五線譜為利。這主要由于五線譜可表示合唱作品各聲部之間清晰的和聲關系,且記譜完善,合唱人員讀譜時能一目了然。目前我國由于教材不提供專門的讀譜內容,相當多的學校音樂課連簡譜教學也放棄了,這無疑對于多聲合唱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使得我國學校課堂合唱教學不能健康發(fā)展。
資料顯示:2010年8月第29 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28節(jié)優(yōu)秀的中小學音樂課,其中國外7節(jié)國內21節(jié)。國外7節(jié)音樂課有4節(jié)合唱課,占總數的57.1% ;國內21節(jié)音樂課僅有1節(jié)合唱課,占總數的4.8%。這一數據告訴我們,我國基礎教育合唱教學發(fā)展水平明顯低于世界中小學合唱教育。
進入21世紀我國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盡管我們在一些理念和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也有一些新的突破,但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后,其音樂學科合唱教學最本質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全國中小學生讀譜能力普遍低下,甚至完全不識譜,課堂幾乎無法進行合唱教學。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
中小學音樂課堂要真正達到課程標準所現提出的合唱教學的目標,其教才的重新建設極為重要?!皬男再|上看,教材是課程的形式和載體;從內容上看,教材是課程的具體體現?!苯滩氖菍W校教學活動最主要的信息材料,如果我們的教材在提供給音樂課堂各項實踐活動豐富的學習內容的同時,也能提供系統的、循序漸進學習的視唱教學材料,包括循序漸進學習的多聲部歌唱材料,這樣定能搭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也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完成課堂合唱教學的任務,使我們能真正實施課程標準提出的合唱教學目標和建議。
基金項目:
本文為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項目名稱: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多聲合唱實驗及項目編號13ZC121。
參考文獻:
[1]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2000.
[2]孫維權.歐洲多聲部音樂的早期發(fā)展—兼論中國多聲部音樂沒有充分發(fā)展的原因[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1).
[3]沈知白.和聲以往在中國不能發(fā)展的原因[J].音樂藝術,1982,(02).
[4]樊祖蔭.近三十年來的中國多聲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03).
[5]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概況[J].中國音樂教育,2000,(01).
[6]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1998.
[7]杜永壽.中小學音樂教材論[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