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杰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化預習能力、協(xié)作能力、思維能力、總結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歷史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綜合素質提升;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5-0044-01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立足于教學目標任務的完成,同時又要重視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特別是要遵循課改理念、著眼學生全面發(fā)展,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等進行整合與拓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一、高中歷史教學應當注重學生預習能力培養(yǎng)
預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了解一些背景常識、基礎內容,也篩選出學習的重點難點,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提供幫助。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求學生課前進行充分的預習,將預習作為熟悉內容、明確重點的抓手。例如,“洋務運動”一課教學中,要求學生課前認真搜集洋務運動的相關背景,從時代背景、政治背景、經濟背景等方面直觀了解洋務運動的起源,熟悉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代表人物,以及初步探究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產生了哪些影響。提出這些預習要求之后,學生就會通過自主搜集資料、相互討論研究等方式,自主搜集相關資料,為接下來的新授課教學奠定基礎,同時也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養(yǎng)成堅持預習的學習習慣,作為一項學習制度確定下來。久而久之,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提高都有積極的意義。
二、高中歷史教學應當注重學生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
當今社會是一個團隊為主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再強大都遠不及一個團隊作用明顯,對高中歷史學習活動也是如此。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大家一起探討分析研究,共同尋找問題的關鍵所在,進一步提升答案的全面性、準確性。例如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教學中,筆者沒有直接對學生進行灌輸,而是設置一組思考題,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引導學生分析甲午中日戰(zhàn)爭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當時中日兩國在軍事、經濟、政治體制上有什么樣的差別,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有什么樣的必然性,對中國的發(fā)展具有什么樣的影響,具有什么樣的警示意義。有了這樣的一組思考題作為基礎,學生分小組暢所欲言,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相關知識點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形成了協(xié)作學習的良好風氣。
三、高中歷史教學應當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
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內容,教師應當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會辯證分析、辯證思維,從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分析,更加準確看待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例如,戊戌變法教學中,筆者為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一方面引導分析戊戌變法有著什么樣的局限性,同時又產生了哪些進步作用。讓學生在了解戊戌變法時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對其局限性與進步意義這兩個方面進行辯證分析。這樣,既讓學生明白戊戌變法受制于推動力量、政治制度等方面制約必定走向失敗,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其在推動國人覺醒、推動體制緩慢前行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筆者還將戊戌變法與其他變法進行對比,從兩者的領導階級、政治體制、目標任務、保障手段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
四、高中歷史教學應當注重學生總結能力培養(yǎng)
總結是對上一階段學習的回顧,也可以是對某一項知識點、某一類型內容的梳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著眼于高中生身心特點培養(yǎng)總結能力。每進行一階段的教學之后要求學生回頭看,對照教學目標要求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掌握比較牢固,哪些方面還需鞏固理解,通過回顧總結分析出自己的學習成果與不足。知不足然后能改,只有不斷總結才能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不斷總結經驗技巧方法。磨刀不誤砍柴工,經常進行學習方法的梳理總結,對學生而言也是一次進步與提升的過程。筆者要求學生總結經驗技巧方法時,用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層面進行分析,對其他學生的學習也有借鑒和促進作用。
五、高中歷史教學應當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
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歷史眼光,能夠通過各種表象分析經驗發(fā)掘規(guī)律、得出結論。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分析,通過實踐活動提高綜合素質。例如,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教學之后,筆者鼓勵學生自己嘗試從生活中尋找驗證,從豐碩成果中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與經濟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筆者鼓勵學生以4人一組的規(guī)模組建專題研究小組,各個小組側重從不同角度進行素材的搜集。有的小組搜集基礎設施發(fā)生的變化,通過尋找老照片、查閱文獻資料,以及與現(xiàn)在狀況進行對比,感悟其變化與進步。有的小組,則側重于自己家庭幾十年來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有的小組,側重于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的演變。這樣,從發(fā)散思維的層面搜集資料并進行分析研究,總結提煉出其中蘊含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印象。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既要著眼于應試目標,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提高歷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曹琴.淺論歷史教學中的社會責任感教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2]白合英.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1(01).
[3]王偉.中學歷史課堂問題設計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D].華東師范大學,2011.
[4]劉曉宇.中學歷史教學中關愛生命教育之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