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靜
摘 要:牛津版英語教材與傳統(tǒng)英語教材相比,不但擁有最新的教學理念,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更緊密,而且很好地表現(xiàn)出在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初中英語教師應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學會利用全新的、正確的教學手段進行英語教學。因此,針對新課改下牛津版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淺析,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牛津版;初中英語;課堂實效性
一、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學現(xiàn)狀
1.教學時間被教師徹底占用
如今的教師們由于受過去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這根本不符合當下的教育規(guī)律。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上就會呈現(xiàn)出英語教師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占為己有,而學生只會盲目地跟隨教師的狀態(tài),學生無法真正地學到東西,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應試思想根深蒂固
應試教育是通過考試來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在這種教育的影響下,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考試作為學習的目的,逐漸忽視了英語這門語言所蘊含的實用性,再加上教師對新課改下教育理念的片面認識,導致教學手段和方式偏離了當下的發(fā)展規(guī)律,根本無法達到預期的英語教學效果。
3.學習方式機械化
在對英語的學習中,記憶力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初中階段,雖然學習的詞匯較少,但是必須要通過不斷記憶來熟記。然而,很多教師和學生將記憶能力理解成死記硬背,忽視了英語教學中理解記憶的重要性。英語的學習如果過于機械化會抑制學生對英語理解和應用的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結合英語教材,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牛津版英語教學改變了陳舊教學模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的重點側重于“學”,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明確自己輔助者的位置,將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作為主要任務,同時,英語教師還應緊密結合牛津版英語教材的特點,有意識地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參與活動,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敢于將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表達出來,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的能力。
2.教師多與學生互動
過去的教學模式呈現(xiàn)出的灌輸式課堂,也就是說每節(jié)課都是教師的“獨角戲”,而在新課改下的今天要想真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教師應學會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參與在英語學習中的,不再做被動者,而是主動積極地學習知識并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英語教師在與學生們進行課堂互動時,要注意把握好節(jié)奏,并且要做到每次互動都是圍繞授課目標開展的。
3.合理安排學生課下學習任務
45分鐘的課堂時間對于學生來說是很短的學習時間,因此英語教師一定要重視并合理安排好學生的課下任務,要讓學生養(yǎng)成以課堂學習時間為主,課后學習任務為輔的學習習慣,課后任務的安排要結合課堂時間內所學習的內容,但也不能完全復制一遍課堂內容,應該在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改變,并且英語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和個性差異來布置課后任務,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鞏固課堂學習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的各方面發(fā)展,例如,初中英語教師可以課下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有趣的實踐活動,幫
助學生可以在真正的切身感受中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
4.教師應鼓勵學生隨時進行課堂鞏固
(1)聯(lián)想記憶法
英語是一門語言科目,所以,學生要想真正地掌握英語,就必須經常練習說和聽,英語教師將正確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的英語聽、說、讀、寫練習,而且可以有效地鞏固英語知識的方法之一就是聯(lián)想記憶法,聯(lián)想記憶法并不只是將簡單的幾個單詞或者句子進行機械式記憶,而是英語教師要教會學生將單詞、句子等材料進行合理的重新排列,讓學生可以靠自己將具體單詞或者句子轉變?yōu)槌橄蟮?,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記憶力
和充分利用知識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英語詞匯時,英語教師可以經常利用照片或者實物等使學生加深對單詞的記憶。而隨著學生詞匯量和知識的不斷積累,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來讓學生學會聯(lián)想記憶。
(2)直觀形象學習法
社會正處在信息時代下的21世紀,所以英語教師應該跟隨時代潮流,充分利用這些信息技術,因為相較于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現(xiàn)代教學模式能夠通過圖片或者音頻等多樣功能讓學生真正地學會語言,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起著重要作用。
初中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佳階段,而有效的英語教學可以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英語教師所制訂出的教學方針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金慧琳.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建設[J].新課程:教研,2011(04).
[2]石月梅.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0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