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友
(赤峰學院 辦公室,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網絡問政的研究情況比較及啟示
孫友
(赤峰學院辦公室,內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本文對網絡問政方面的國內外研究情況進行了扼要梳理,認為網絡問政研究正處在開創(chuàng)期,研究者們對其進行的一般性、相關性研究多,具體性、直接性分析較少,至于如何區(qū)分網絡問政與正在熱議和討論的網絡政治參與、網絡輿論、網絡監(jiān)督、網絡政治溝通等概念,怎樣科學確立網絡問政的研究主題、范圍、內容等基礎性問題;以及當前我國網絡問政表現(xiàn)為哪幾種基本形式、模式或形態(tài),合理而規(guī)范的網絡問政是怎樣的,如何優(yōu)化和整合各種網絡問政模式……這些都還尚待深入研究.
關鍵詞:網絡問政;研究情況;啟示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網絡涉足“權力”和“利益”,網絡輿情與網絡問政問題便應運而生,并影響到國家政治與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學者對輿情的關注更多集中在網絡輿情與網絡問政領域,對于新媒體興起背景下網絡輿情、網絡問政的價值及收集、監(jiān)測、分析、研判方法與對策都給予了極大地關注,不但取得了巨大的理論成果,而且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為網絡問政的研究、應對提供了長效性的機制保障.筆者對網絡問政方面的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了扼要梳理,以飧學習和理論研究者.
國外沒有“網絡問政”這個術語,學者們討論更多的是諸如“網絡政治”、“網絡民主”、“電子政府”等主題中的相關內容.20世紀90年代,西方學界展開了對網絡政治現(xiàn)象的研究,出現(xiàn)了阿爾溫?托夫勒、凱文?希爾和約翰?休斯、桑斯坦等著名學者,并涌現(xiàn)出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Kevin Hill和John Hughes的《網絡政治學》、Chris Tonlouse 和Timothy Luke的《網絡空間的政治學》、William H.Dutton《網絡社會:數字化時代的信息政治學》、Graeme Browning的《電子民主:運用因特網改革美國政治》、桑斯坦的《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等.學者們把它作為解決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效率低下、不能滿足民眾廣泛參與要求的一劑良藥,甚至預言網絡技術上的突破可能會使得廣泛參與的直接民主成為可能,很多人樂觀地預言,真正民主的時代即將到來了.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互聯(lián)網對政治制度、政治過程、政治權力、政府管理、國際關系等領域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實現(xiàn)網民與政府的直接溝通,等等.一些學者對“電子民主”主題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電子民主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打破單方壟斷和控制政治信息的局面,使得公民的言論表達更為自由,能夠直接與官員進行交流,擴大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促使更多人參與政治并影響現(xiàn)實社會生活,這無疑會加快民主化進程.另一方面,網絡發(fā)展又可能導致個別政客或利益集團操縱網絡或侵犯個人正當權益,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電子政府”或“電子政務”也是研究熱點問題之一.學者們重點分析電子政府建設對政府管理及其革新所產生的影響,如電子政府可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使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更直接便利等等.如今,許多國家如美國等己經建立相應的電子政府,并通過平臺系統(tǒng)與公民進行溝通互動,所以某些學者也將研究置于電子政府的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有些學者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網絡選舉上,通過發(fā)掘網絡選舉如成本低、增加投票率等優(yōu)勢來彰顯互聯(lián)網的現(xiàn)實力量,等等.以上研究雖不是以“網絡問政”之名進行的專門探討,但卻在不同場合均強調和分析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政治參與、政治溝通、政治民主等問題,特別是具體提出電子投票、電子服務、網絡會議、網絡聽證、網絡輿論、網絡監(jiān)督等新概念和新術語,并對網絡公眾與電子政府兩大實體及其之間的關系進行過某些討論,這些分析對國內提出網絡問政概念、命題以及展開研究是有積極作用的.
作為網絡政治的一種新形態(tài),目前我國網絡問政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現(xiàn)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網絡政治和網絡參與的探討.一些大眾傳媒也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國網絡問政現(xiàn)象的著作,這部分著作大都以表述性內容為主,缺乏必要的理論探討.學界也有對網絡問政的一些討論,但總的來說,研究成果較少,較多地停留在對網絡問政的興起背景及意義上的探討,而對政府網絡問政的能力建設,新興媒體在網絡問政中的作用和責任,健全網絡問政機制的路徑選擇等問題上探討不多.國內學者們對“網絡問政”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
2.1網絡問政的內涵
什么是“網絡問政”?這是研究該問題首先面臨的問題.對網絡問政的基本概念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比如,關于網絡問政主體的界定,有的研究者認為主體應包括各級黨委政府機關和網民,而有的學者則認為網絡問政的主體是各級黨委政府機關,網民則是網絡問政的客體.“網絡問政”中到底“誰在問”“在問誰”這一關鍵性的問題如果不能達成基本共識,不但會影響“網絡問政”的理論的研究,而且會影響網絡問政的實踐.另外,“網絡問政”與網絡政治參與、網絡政治溝通、網絡民主等這些概念存在哪些聯(lián)系和區(qū)別,相關研究中也沒有進行必要的說明.因此,對“網絡問政”從理論上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由于分析和觀察問題的視角不同,對“網絡問政”內涵的理解也不一樣,研究者們大致有三類看法.其一是“問政于民”.這種觀點強調政府及其官員在網絡問政中的主導地位,認為網絡問政是政府通過互聯(lián)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解決民生,以實現(xiàn)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一種新型執(zhí)政方式(趙紅衛(wèi)、李貴成、部魯清、陸傳照等,2010).其二是百姓問政于政府.這種觀點將網絡問政看成是網民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自愿參與政權和表達政治意愿,對社會事件發(fā)表意見,以影響國家和政府政治生活的過程(黃月琴、郭鵬杰,2010).其三是“網絡問政”是公眾、政府的互動、結合.這種觀點強調政府與網民之間以網絡為媒介的對話和雙向互動溝通,將網絡問政看作政府問計于民和網民問事于政的有機結合(郭芙蓉、曹莉,2010、2011).
2.2網絡問政的意義
對于“網絡問政”的作用,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第一,“網絡問政”有利于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李貴成(2010)認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信息化背景下‘密切聯(lián)系群眾'、‘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正通過互聯(lián)網這一全新途徑和方式來補充實現(xiàn).通過網絡,領導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民之所需、所想和所求,從而在綜合廣泛意見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決策”.第二,“網絡問政”將會促進民主執(zhí)政的發(fā)展,促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黃月琴(2010)認為“‘網絡問政'促使傳統(tǒng)媒體積極接納網絡的話題并做出回應和互動,共同擴展社會公共討論空間、‘網絡問政'是政府修正決策、保護公民權利的一個重要路徑、‘網絡問政'也極大地促進了國家法制建設和公民權利保護意識的增強”.張榮昌(2009)在回顧和比較中西方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遷后,提出其關于寧波未來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思路.即以網絡問政為契機,整合政府服務資源,加強執(zhí)政為民基礎,創(chuàng)建問政網絡品牌.第三,“網絡問政”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公共領域的延伸和構建.如周津垂(2009)通過對哈貝馬斯經典理論“公共領域”與中國當前民主進程中網絡所起作用的闡釋,來論述“網絡問政”背景下如何對公共領域進行有意識的延伸和構建.
2.3我國網絡問政存在的主要問題
“網絡問政”已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但成就的取得并不意味著“網絡問政”已經發(fā)展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程度.從實際情況來看,“網絡問政”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暴露了很多問題,大致分為四類問題:一是網絡問政平臺問題,如平臺形式與功能單一,服務與支持不到位,政府信息和資源整合能力差,所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反饋效率低,無網絡發(fā)言人等.二是網絡媒體缺陷問題,如“數字鴻溝”和假民意,網絡技術的虛擬性和去責任化,網絡媒體的商業(yè)化等.三是網絡問政兩大主體素質與能力問題,如網民言論表達非理性,網絡暴力或群體極化傾向等,而政府及官員則重視不夠或者應對水平低,某些領導干部網絡知識缺乏和執(zhí)網能力不強等.四是網絡問政體制機制問題,如工作機制、考核問責機制、評議機制、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網絡法律建設落后和網絡官僚習氣濃厚等,如部分官員過分注重網絡而忽視了其他的溝通渠道及非網民群體可能導致政治體系中間層級功能弱化、民意被代表,或是只把“網絡問政”作為“作秀”的工具.問政流于形式,政府部門或官員對網民只問不答,或回復官僚化,敷衍化,抑或官員開博空殼化,問政落實難.
2.4網絡問政問題的對策研究
對于改善和促進“網絡問政”進一步發(fā)展的措施,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首先,將“網絡問政”納入制度化軌道,建立和完善網絡問政在線交流機制、信息處理機制、問責機制等,建立網絡發(fā)言人制度,推動其制度化、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建設.如張丙煊(2010)提出網絡問政應該制度化、制度環(huán)境要法制化、借助傳統(tǒng)媒體的力量調整政治生態(tài)、建立制度性回應機制、提高政府的制度創(chuàng)新能力.王海英指出,“政府要將網絡問政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并真正督促落實”.其次,加強互聯(lián)網普及與管理,特別是政府門戶網站功能升級、資源整合、長效維護,消除“數字鴻溝”,推行政務公開等.再次,提高政府官員及網民問政能力,政府及領導干部要學習掌握網絡知識和提高網絡問政技術技巧,網民提高參政素養(yǎng)、公民意識、責任意識等.最后,在網絡問政環(huán)境方面,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輿論引導,整合媒體資源,建立通暢的信息渠道、網絡問政與網下問政對接等.如王軍(2010)提出“我國應該制定《網絡問政促進法》,以對網絡問政扶植、鼓勵、指導、規(guī)范、保護”.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現(xiàn)有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網絡問政”的研究已經在中國起步,學者們對其研究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廣,但研究對象多側重于對網絡社會民主化發(fā)展以及網絡對現(xiàn)實社會的影響的研究,而對于網絡化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某一域內現(xiàn)象研究較少,落后于形勢的需要,研究成果沒有系統(tǒng)化.第二,“網絡問政”作為一種政治現(xiàn)象,目前在學界的研究情況是傳播學領域的學者對其重視程度遠勝于政治學者.第三,在網絡政治研究過程中,國內研究成果較少立足國內政治發(fā)展實際,國內政治民主體制與國外不同,實現(xiàn)網絡民主的技術和現(xiàn)實條件也不盡相同,我國網絡政治民主化發(fā)展更多在于引導,國外在于規(guī)制.第四,在研究方法上,理論研究較多,案例或者說具體政策框架下的研究較少.另外對實際運作過程缺乏深入研究,缺少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
總的來說,網絡問政研究正處在開創(chuàng)期,研究者們對其進行的一般性、相關性研究多,具體性、直接性分析較少,這集中體現(xiàn)為“關于網絡問政好壞與否”的寬泛討論多,而“關于網絡問政是什么”的具體分析少,“關于網絡問政應該怎樣”的應然討論多,而“關于網絡問政實際如何”的實然分析少,以至于到底何謂網絡問政,如何區(qū)分網絡問政與正在熱議和討論的網絡政治參與、網絡輿論、網絡監(jiān)督、網絡政治溝通等概念,怎樣科學確立網絡問政的研究主題、范圍、內容等基礎性問題;以及當前我國網絡問政表現(xiàn)為哪幾種基本形式、模式或形態(tài),合理而規(guī)范的網絡問政是怎樣的,如何優(yōu)化和整合各種網絡問政模式……這些都還尚待深入研究.
基金項目:內蒙古社科規(guī)劃一般項目:內蒙古網絡輿情與網絡問政問題研究(2012B08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D630;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7-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