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萍
(陜西省鎮(zhèn)安縣柴坪九一貫制學校 陜西商洛 711506)
閱讀教學呼喚"體驗"
陳愛萍
(陜西省鎮(zhèn)安縣柴坪九一貫制學校 陜西商洛 711506)
體驗,就是親身經(jīng)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小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占非常大的作用,光讀單讀課文是不夠的,對于他們的記憶是不會深刻的。那么應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注重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教學;做各學科的緊密聯(lián)系與配合;拓展時空的跨越,以喚起激活誘發(fā)豐富延伸學生的親身體驗,這樣學生的閱讀一定得到提高。
注重實踐 創(chuàng)設情景 跨越學科 拓展延伸
體驗,就是親身經(jīng)歷,就是聯(lián)系自身的體味。在體驗世界中,一切客體都是有活力的,充滿了生命的意蘊和情調(diào),在教學中培養(yǎng)人的體驗能力,它將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個體建立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使學習過程成為一種愉悅,使學習成為學習者自身的需要,使主體成為自身生命的體驗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也是符合人性自我發(fā)展的完善方向的。
那么,如何讓語文與學生的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真切的體驗語文的魅力。在閱讀教學中追尋體驗,讓體驗全方位地進入開放的語文課堂呢?
閱讀主體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jīng)驗,對體驗的產(chǎn)生和質(zhì)量有重要的制約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思維和情感,同樣是“母親”一詞,在一個從小失去媽媽或跟離異的爸爸住在一起的人心目中的意義和分量,與有母親生活一起的學生來說,感受是截然不同,“母親”他們怎么也感受不了,而對有母親的學生來說“母親”剎那間就感說到了??梢娚钍情喿x感受的重要基礎。
生活處處有學問,而這就需要學生多多接近生活,試著“體驗”發(fā)掘。如:對有些語言形象、某種語言情感,學生雖心里可能想到,思維上有些觸動,情有所感,但一時不能很好地感覺感悟,形象地說出來。這時,教師要善于尋求生活與語言的“共同處”,打開學生的記憶庫,幫助學生將頭腦中語言,情感等與活性的事物體驗起來,而在單調(diào)的語素中有生命力,讓學生能充分地領會。
例如:在一個練習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從“大雨滂沱”一詞中體會雨下的大下的急,我讓學生回憶,“夏天雨的最大是什么狀態(tài),是什么情景?”有了生活的基礎,教師一點,學生很自然地就用自己的體驗來詮釋大雨滂沱。所以,在詞語教學中,應杜絕學生死記硬背詞典上干巴巴的解釋。有好多詞語可聯(lián)系生活實際去感悟體驗,讓學生會查生活這本“無字詞典”效果會很好。
對閱讀教學而言,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只有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才能產(chǎn)生具體深切的體驗,如果沒有自身的參與,沒有活動作為依托,體驗便成了無源之水。
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第三單元習作,這就一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自己動手繪圖添加著色,并將用過的詞語句子連起來,作一篇習作,口述一遍,再修改,再口述,再寫。結果,這次的作文出其的好。這就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或書面作文,在無形中把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說到底是閱讀的功底。當然,讓學生實踐的形式還有很多,但是,所有的實踐都是為了激活學生的體驗。
“情景教學”的創(chuàng)始者李吉老師曾說過:“無論是認識活動、道德活動,還是審美活動,都離不開情感的驅(qū)動?!蹦敲辞閺暮蝸??“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薄?/p>
1.創(chuàng)設情感濃郁的語言情境。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作為語文老師可以憑借自己的優(yōu)勢,用優(yōu)美、深情、悲痛、激動……的語言藝術熏陶感染學生,在語言情境中使得學生升騰體驗、豐富體驗,從而激起心靈的震撼,思想的共鳴。
2.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畫面情境。如:在教學《東方之珠》時,利用課件播放了迷人的沙灘的一段錄像。當浪平沙細,陽光和煦的沙灘展現(xiàn)在出來時,學生的仿佛感覺到了舒服;當著名的海洋公園出現(xiàn)時,學生們游樂向往;當學生看到鬧市口繁華的景象時,不禁贊嘆“太美了!太繁華了!”你看,這就是視覺的效果,能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去體驗,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去體驗。
3.創(chuàng)設賞心悅耳的音樂情境。如教學《拉薩的天空》一課,當學生朗讀文章時,教師抓住時機播放帶有藏族風情的歌曲,頓時學生的朗讀入情了,神態(tài)投入了,不由走進課文??梢?,音樂的感染力的確驚人,它能陶冶情操,它能喚起情感,它能促使體驗。
4.創(chuàng)設喜聞樂見的表演情境。學生是好動的、好奇的、好表現(xiàn)的,表演正配學生的口味。教師要善于抓住表演點,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情節(jié),哪怕是一個動作,讓語言文字栩栩如生。尤其是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帶上動作表演。
5.創(chuàng)設放飛思緒的想象情境。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課文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回味的余地。三年級的寓言童話課后都有問題留給學生。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這一因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猜測、去探究、去思考,要知道每一個想象都是學生獨特體驗的表現(xiàn)。
知識是一張網(wǎng),各學科之間的知識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文學作品有很強的藝術性,這又使語文與音樂、美術息息相通。所以,語文教學要加強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把其他學科當作學生學習語文、訓練語文基本功的課外陣地。
如:每次上美術與品德社會時,讓學生畫秋天的景色,讓把一段話寫下來交流,這就讓學生描述出過程和感受。讓學生把數(shù)學知識編成故事講出來,讓學生走出校園去旅游、去采集標本,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這樣,不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表達時信手拈來,下筆成趣。
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以感知為起點在生活中逐漸習得的。沒有生活的積累,體驗感悟便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例如學了有關英雄人物的課文,就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找類似的人物,永遠保存著那份敬愛。學了寫景的文章后,就讓學生閱讀其他寫景的作品,在語言文字中體驗,感受祖國河山的美好。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去體驗,其他時間教師更應鼓勵、指導學生去體驗。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使這個過程進入最佳的優(yōu)化狀態(tài),其中體驗性學習應當是一種有效且有益的嘗試。
《閱讀教育》《小學生朗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