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從小班幼兒的實際出發(fā),嘗試進行一種全新的美術教育活動:“玩畫”式的美術活動。
關鍵詞:玩畫;興趣;娛樂
玩是孩子的天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素質,包括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正是在“玩”中產(chǎn)生、發(fā)展的。有一位教育心理專家說得好,孩子沒有“玩”,就難以養(yǎng)成以童趣、童真、童心為基礎的健全人格;孩子不會“玩”,就很難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進行美術活動,就是一種“玩”,是借助材料來表現(xiàn)自己的一種“玩”的方式,也是他們表現(xiàn)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態(tài)度的特殊形式。因此,我們從小班幼兒的實際出發(fā),嘗試進行一種全新的美術教育活動:“玩畫”式的美術教學活動。
一、玩畫之趣——以興趣為前提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奔ぐl(fā)興趣,才能啟發(fā)想象,幼兒的美術活動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xiàn)象,美術創(chuàng)作本身作為一種自由度極大的藝術創(chuàng)造,都是幼兒整體成長的反映,需要老師用一雙藝術的“點金之手”,挖掘各種新穎獨特、富有情趣的表現(xiàn)形式和方法,經(jīng)常讓幼兒在欣賞和嘗試形式與方法的變化中產(chǎn)生耳目一新的美感。因此,在繪畫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組織和協(xié)調幼兒,既要給幼兒新奇的東西讓他們產(chǎn)生好奇和神秘,又要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教學時間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的學習是非常情緒化的,與興趣好奇有極大的關系,只有使幼兒對繪畫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興趣,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想象潛能,才能使幼兒的作品呈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根據(jù)孩子好奇好動又好勝的心理特征結合繪畫教學不失時機地誘發(fā)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這將會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二、玩畫之娛——以娛樂為根本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小班幼兒在美術活動中,他們不喜歡被束縛,他們需要的是有趣味性的、輕輕松松的活動過程。因此充分利用游戲活動,讓幼兒保持愉快的情緒,在沒有任何負擔和壓力的情況下進行美術活動,不失為集中幼兒注意力、持續(xù)幼兒美術活動興趣的一個好舉措。
例如,在《小魚吹泡泡》這一活動中,目標是讓幼兒學會畫圓、剪圓并涂上好看的顏色,這看似一個簡單的活動,但對于小班的孩子要完成這樣的任務,的確要有一定的信心和毅力。為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為了讓更多的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感受活動過程所帶來的快樂,在活動時,我給每個孩子都戴上小魚頭飾,告訴幼兒我們來比賽哪條“小魚”吹的泡泡多,并把吹出來的“泡泡”送到魚媽媽那里(在活動室的墻上布置一條大魚,并留有一定的空間給幼兒貼“泡泡”用)。
整個活動下來,幼兒興趣濃厚反應熱烈,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不見了以往那種半途而廢的現(xiàn)象。這樣利用幼兒游戲的興趣,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強烈的作畫愿望,從而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使幼兒在輕松、自愿的氛圍中掌握了畫圓、剪圓及涂色的技能。
三、玩畫之創(chuàng)——以創(chuàng)造為基礎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兒童有創(chuàng)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chuàng)造力,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解放出來。”教師的教學應著眼童心的釋放,鼓勵幼兒好奇心的張揚,“以情啟學”是最佳方式。教學中“依葫蘆畫瓢”這種方法所產(chǎn)生的消極作用是造成兒童畫的千篇一律,沒有創(chuàng)意,使幼兒在繪畫時產(chǎn)生被動、消極乏味的情緒。為了畫而畫,阻礙了幼兒思維和想象的發(fā)展,扼殺了他們潛在的創(chuàng)作意識,要改變這一狀態(tài),就要求教師善于抓幼兒的情感,把幼兒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動機、情感賦予感情色彩。讓幼兒帶著對它的喜愛、敬佩之情投入創(chuàng)作中,這樣幼兒的作品才會充滿生機、生動而鮮活,才是幼兒心目中最美的畫卷。
記得有一次粘貼活動《樹葉造型》,我?guī)е∨笥岩黄鹑ソ淌彝饷娌杉瘶淙~,孩子們很興奮,有的說:“老師,這小樹葉真漂亮,像小金魚的尾巴。”有的說:“我想把樹葉變成紅色。”還有的說:“我想在樹葉上畫畫。”……“好吧,我們把樹葉帶回教室,你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薄班蓿袅?!”孩子們一陣歡呼。進入活動室后,他們找來小剪刀、膠水、糨糊、顏料、毛筆、紙、彩筆……七手八腳忙開了。小A用樹葉粘了兩尾小金魚;小B用樹葉沾色,印出了美麗的秋天;小C真的在樹葉上畫了小汽車(盡管不是很像)。雖然這次活動的目標是粘貼樹葉,可我并沒有死抱目標,而是放手讓孩子們憑著自己的興趣去操作,他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非常豐富,有粘貼、有印色、有繪畫……
當孩子們拿著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賞時,洋溢著的是成功的喜悅。美術活動是幼兒通過自身的實踐進行主動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所進行的探索比畫出一幅作品對其發(fā)展的作用大得多。
幼兒的美術活動不僅能激發(fā)美感,陶冶性情,還是幼兒描繪自己內(nèi)心歡樂、憂傷最直接的方式,是兒童精神世界的真實流露。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手段,始終站在幼兒的角度上著想,多開導、多鼓勵、多激發(fā)、多探索,讓幼兒覺得繪畫是快樂的事,使美術教育為兒童成長寫下光輝的一筆。
參考文獻:
張念蕓.新(綱要)與幼兒藝術教育改革.學前教育研究,2003(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