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
摘 要:學生自步入三年級,閱讀理解的學習呈現(xiàn)出了“急轉(zhuǎn)直下”的局面:教材文本發(fā)生了變化——由重音轉(zhuǎn)為重義;書寫工具發(fā)生了變化——由鉛筆變成鋼筆;閱讀要求發(fā)生了變化——不僅關注課內(nèi),更關注課外延伸。面對這些情況,學生適應需要一個過程。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關鍵詞:學生;閱讀理解;思考
一、借助課外閱讀,啟發(fā)學生邊讀邊思
課外閱讀素材蘊含著大量的人文思想和深層價值取向,使用好這類文本,對于促進學生終身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大有裨益?!恫粊砻返囊魳芳摇肥恰陡窳滞挕分械拿澈笏N含四位音樂家不斷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卻往往易被學生忽略。教師在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啟發(fā)學生思考:從這件事中你覺得驢子的主人是怎樣的一個人?驢子具有怎樣的精神?通過學生的討論逐步明確:主人在驢子老了馱不動糧食之后,要把驢子殺了,可以看出主人是沒有同情心的,比較殘忍;驢子知道了這件事后并沒有自暴自棄,很快地想好要開始新的生活,成為一名音樂家,從中可看出驢子樂觀向上,珍惜生活中的美好。通過類似的閱讀,拓寬學生視野,啟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嘗試以數(shù)學的追問“為什么”的精神和態(tài)度來閱讀文本,提高學生閱讀中的思維參與度。
二、依托課內(nèi)訓練,凝練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筆者在從事閱讀教學實踐和指導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凝練了一些讓學生可以輕易入門的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1.另辟蹊徑法
在教學《航天飛機》時,讓學生感悟航天飛機飛得快,學生很容易找到航天飛機和普通飛機的對比話語,此時可追問“文中還有那個詞也能看出航天飛機飛得快?”學生發(fā)現(xiàn)“無影無蹤”,這就是種另辟蹊徑法,從而讓學生知道視野要開闊,不要糾結(jié)于某一處。
2.還原法
把題目中的關鍵語句還原到文中,然后反復讀這些關鍵語句前后的句子,在其中找答案。比如,在教學《番茄太陽》時,“太陽”出現(xiàn)了三次,分別指的是什么呢?學生必須把“太陽”這個詞語還原到文中然后感悟,這樣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三次太陽分別指:明明心中的太陽、明明的笑臉、明明善良的心靈。
3.延伸拓展法
蘇教版教材有很多課本是以反映道理、體現(xiàn)精神為內(nèi)容的,教學時做些相關拓展,介紹一些主人公的生平軼事,讓學生結(jié)合這些材料感悟課文,就能相得益彰。比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補充介紹林沖的相關情節(jié),學生就能輕松地了解人物性格。
4.講練結(jié)合法
在教學《開天辟地》時,設置“請同學們認真默讀第7節(jié),看看有哪些變化?還會有哪些變化?”環(huán)節(jié)。“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少講多練是永恒不變的主題!老師課上得輕松了,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還有了自己更豐富的理解。同時通過題目講解,將方法貫徹,讓學生明確解題思路,也落實閱讀指導策略。
閱讀指導是十分寬泛深遠的,要著重從積累閱讀素材方面多下工夫,才能真正為今后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