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綠
摘 要: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如何滲透新課程理念,構建探究、合作教學模式,是科學教師面臨的新問題。本文結合新課標,對科學實驗教學新模式的搭建進行探索和應用。在探究型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探究型;實驗教學;教學模式;合作;自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86-3
一、反思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
縱觀當前實驗教學模式,還存在這樣的情景:教師以實驗冊規(guī)定的實驗目的、原理、器材、步驟等內容為基礎,詳細講解,示范操作,對關鍵步驟,予以反復提示和強調。學生依據教師和實驗冊設定的“程序”和“處方”,在規(guī)定時間內默默的、有條不紊把實驗完成,然后靜靜地坐在實驗桌旁,等待老師安排。從表面上來看學生實驗做的很“順”,效率很高。但細究起來,卻存在很多問題。實驗過程中,學生很少討論、交流和提出疑問,有許多創(chuàng)見和探索意識在“講解、演示、模練”的實驗教學模式中泯滅。在沒有猜想和假設的前提下,去完成那些缺少思維活動的操作模式,忽視了“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的經歷、體驗和個體差異。整個實驗過程一帆風順,學生沒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敗,更沒有成功的喜悅。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難以發(fā)揮實驗教學特有的教育功能。
二、構建探究型實驗教學模式
基于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的反思,為改變傳統(tǒng)實驗教學帶來的種種弊端,我們科學教師應該轉變實驗教學觀念和方法,探索一種能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能真實地參與科學實驗的過程,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只有這樣,實驗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建構,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本文就探究型實驗教學模式及其應用作一粗淺的探討。
探究型實驗教學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問題為起點,以實驗過程與方法為軸心開展教學。學生思考、設計、探索、體驗在前,教師的講解、演示、分析、評論在后。在探究性實驗教學中,學生是否找到正確的結論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整個活動過程,是否在探究過程中具有創(chuàng)新性。在這一模式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把學生帶入科學探索的情境中去,不斷深入探索,這正是重在探究過程本身及探究方法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內在要求。
探究型實驗教學的程序是:首先根據教學的內容確定探究的課題,教師對確定的課題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提供相應的材料,激起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根據問題和教師提供的相關材料思考,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通過自主的探索,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索過程,養(yǎng)成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簡單總結為:確定課題——設計方案——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課題的情境,作好引導工作,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研究,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主體活動,探究的結果由學生得出。
探究型實驗教學要體現(xiàn)四性:即自主性、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性。
自主性:教師要讓學生放開手腳,獨立自主地從事學習活動,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主人。
探究性: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知識過程的活動。其意義在于學習經歷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只需設計并為學生提供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真實情景(包括物質和心理情景)這是進行探究學習的必備前提。
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多向思維,能從多角度更全面地認識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們綜合整體知識,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不墨守成規(guī),人云亦云。
合作性: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合作學習也是探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
三、實施探究型實驗教學模式應注意:
1、巧設問題情境
實驗由問題或任務開始,需要經歷推測、實驗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分析、得出假說或理論等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皩嶒灢皇鞘加谟^察而是始于問題,但又同觀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旦科學家對自然界的某種現(xiàn)象產生問題時,他就有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試圖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加以解決”??梢姡虒W中的科學實驗與科學家進行的科學實驗一樣,其出發(fā)點應該是問題,但不是一般性問題,而是課題性問題。以課題性問題或任務作為實驗教學的出發(fā)點,意味著學生猶如科學家一樣面對的是未知、問題和困難,這是落實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的需要,也是實現(xiàn)“不給學生奉送真理,而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重要思想的必要條件。這種前提條件,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猜想、假設、設計和合作、對話、交流融入實驗之中,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能真實地參與科學實驗的過程,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只有這樣,實驗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建構,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
例如,在“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這一探究型實驗教學中,我并不是按照教材安排的順序進行教學的,而是上好了電流、電阻后,直接跳過去先學習電壓及歐姆定律知識,然后再回過頭來開始學習這一內容。這樣處理的理由有二:其一是這節(jié)內容相對獨立,對后續(xù)學習影響不大;其二,有利于科學地創(chuàng)設影響電阻因素的問題情境。因為學習了歐姆定律之后,學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電阻大小會跟電流、電壓有關這一錯誤的猜想,這樣再提出“影響導體電阻大小因素有哪些?”的問題,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認知規(guī)律,便于學生在探索中糾正“電阻與電壓成正比和電流成反比”這一先入為主的經驗錯誤。有利于克服思維定勢,訓練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2、適時點撥
當學生無思路或思維受阻時,在判斷學生困惑所在的基礎上,教師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景,再次幫助、指導和激勵學生。如教師難以做出判斷時,要查看學生的體態(tài)語言和所畫的圖、所寫關鍵詞等,然后進行判斷并提供新的問題情景。如提供實驗條件(包括實驗器材使用說明書),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教師介入過早會剝奪學生
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答案的機會,但介入太遲也有可能使學生因為問題難以求解而失去探究的興趣。教師必須選擇好時機讓學生領會他們所做探究的意義,切忌輕易地告訴學生現(xiàn)成的設計方案和現(xiàn)成的結論。
例如,在“測定小燈泡電功率”實驗中,有個學生完成了實驗后,出于好奇,逐漸增大電源電壓,結果把小燈泡燒壞了,我并沒有因為他不遵守實驗規(guī)則而大聲斥責他,而是隨機應變,根據他當時的實驗情境,引導他觀察此時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shù)特點,并向全班學生提出了一個極富探索性的課題:即實驗過程中如何確定小燈泡是否燒壞的問題。于是學生開始思考,然后取下小燈泡(模擬燈泡燒壞的情景)開始實驗,實驗中他們發(fā)現(xiàn),電流表沒有示數(shù),而電壓表示數(shù)并不是他們想像中的為零,而是接近于電源電壓!這一發(fā)現(xiàn)令他們大為驚訝,百思不得其解之余我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他們畫出電路圖,啟發(fā)他們從理論上進行分析,這樣,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探索、歸納,終于掌握了實驗過程中小燈泡不亮時,是否由于小燈泡燒壞造成的問題。
3、師生合作
依據教學時間安排和具體課堂教學進展,教師以學生的身份發(fā)表自己的實驗設計,或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儀器設備,或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在這種師生合作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比較、對照和反省的學習機會。
4、鼓勵質疑
鼓勵學生質疑,或者進行討論,在比較高的層次上進行學生之間的合作。一般情況下,完成上述幾個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就可以進行具體實驗操作,完成整個實驗任務。而此后的實驗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與傳統(tǒng)實驗教學是大致相同的。在實驗教學的終結階段,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能否提出深刻的問題,應成為評價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學生
提出的問題,有可能轉化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課題,應鼓勵他們繼續(xù)鉆研。
例如,在離子鑒定實驗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一種試劑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鼓勵他們采用不同的試劑和方法。此時他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選擇AgNO3溶液和BaCl2溶液。通過實驗不斷地探索,他們最終發(fā)現(xiàn)了不能用AgNO3溶液,而只能用BaCl2溶液。此時,有個學生提出質疑:還有其他試劑可以用來鑒別嗎?于是我又讓學生從常見的不同的物質類別中尋找合適的試劑,通過學生反復的思考、討論,他們最終又選擇出Ba(NO3)2溶液和Ba(OH)2溶液來鑒別。這樣,在質疑中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了他們合作的意識。
四、探究型實驗教學模式應用實例
下面我以九年級中考科學實驗復習《氣體的制備和收集》一節(jié)中對于二氧化碳的制取為例,談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實施探究型實驗教學的。
第一步: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從哪幾個方面來研究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即探究二氧化碳制法的課題。教師提問:“制取一瓶干燥、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應從哪幾個方面來研究?”解決這個問題時,讓學生回顧八年級學過的制取氧氣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結合氣體的干燥、除雜等知識,各組同學通過分析、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出本課堂探究的課題:⑴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⑵探究氣體發(fā)生裝置。⑶探究氣體干燥凈化裝置。⑷探究氣體收集裝置及驗滿方法。
1、關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科學反應原理探究
要求學生對這些方程式進行逐步探討判斷,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很容易排除第(1)條和第(2)條化學反應原理,第(4)條化學反應是學生熟悉的,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而學生對第(5)條碳酸鈉和鹽酸的反應比較陌生,由于該實驗操作較簡單,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分組實驗,往碳酸鈉和塊狀大理石的兩只試管中分別滴入稀鹽酸,觀察反應現(xiàn)象,進行對比。通過現(xiàn)象學生很容易得出:碳酸鈉的那只試管反應太劇烈,不易收集氣體,從而加以排除。這樣只剩下第(3)條化學反應了,教師不告訴學生第(3)條化學反應是否可行?要求學生分別選擇剩余兩種方案中的一種進行探究,可讓全班學生分兩組進行探究。
2、關于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探究
教師投影如圖甲、乙兩套氣體發(fā)生裝置,并讓學生從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歸納出這兩套裝置的適用條件,經過思考討論,學生很容易得到:碳酸氫鈉是固體且需要加熱,適用甲裝置,而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無需加熱,故適用乙裝置。
4、關于氣體收集裝置和驗滿方法的探究
教師首先投影常用的氣體收集裝置,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每一種收集方法是利用氣體的哪種性質?通過學生的討論,很容易得到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驗滿的操作方法,并思考能否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
①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由a端進入b端出來,密度比空氣的氣體,由b端進入a端出來;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氣體由b端進入,水從a端出來,若在水面上加入植物油,甚至還可以收集易溶于水而難溶于植物油的氣體。a端接上量筒還可測量氣體的體積;③用于干燥氣體(內裝濃硫酸等);④用于洗氣、檢驗、除雜、尾氣處理等。
第二步:當確定的四個課題探究完成后,教師要求各組學生自己動手,選擇實驗桌上所需要的儀器,組裝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完成氣密性的檢驗。同時,將自己組裝的裝置進行交流,最后教師對每組學生組裝的裝置進行評價總結。
第三步:學生用自已組裝的裝置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并驗證是否收集滿。教師可適時點撥、合作完成,并強調實驗安全。
第四步:課的最后留給學生一個課后的探究:你能用家庭中找到的用品,自制一套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發(fā)生裝置嗎?
我在本堂課的探究型教學中,盡量作好引導的作用,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提供相關的學習材料,讓學生發(fā)揮主體的探索活動,學會研究制取氣體的科學方法,親身體驗設計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方法,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學會與人合作,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實驗探究的價值功能向科學教師顯示出無限的生命力。為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培養(yǎng)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素養(yǎng),提供了新的平臺。
以上是我近年來,在實驗教學研究方面的一些探討和實踐,謹請同行們指正。
參考文獻:
[1] 陳幼玲.增強實驗教學探索性,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實驗教學與裝備,2005,12(2):43-44.
[2] 路國平.在實驗中追求創(chuàng)新.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06,12(4):47-48.
[3] 李 琳.探究式學習在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中學實驗教學,2009,12(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