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章
摘 要:因為本校地處瑞安西部高中,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較弱,以前訂的各類作業(yè)本和參考書都是較難的,嚴重挫傷了學生本就一般的學習興趣。應校長的要求,全校各學科組均要參與編寫適合本校學情的學案。本校實施學案一年多來,教師的工作量確實增大了許多,但相對學生的學業(yè)水平的增長也頗為喜人。自編學案可以基于本校學生實際情況,迅速對教學作出反應。同時學案承載著溝通教與學之間的自主相互作用,還承擔著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引導學生在預習、聽課、復習和鞏固過程確立和使用適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然而因各人水平參差不齊,眾多學案的研究和應用都僅僅停留在表面或者表現出生命力不強的情況,也出現了很多的使用誤區(qū)。
關鍵詞:數學;練學案;高中
基于本樣的實際情況,個人認為對于各種學案的編制和使用應該:重在預習,練習在前,效率在課堂。我們的口號就是“不預習不上課,不復習不作業(yè)”。練習性學案即本人所指的練學案是眾多類型學案中最為重要、使用效率最高、最易于操作的學案,因此重點研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練學案的設計和使用。
一、練學案設計的原則
1.適度原則
這個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適當的容量。一般來說每天做練學案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高中階段學科多,如果每個學科都推行預學案制度,每門學科都在30分鐘以上,將導致學生負擔過重,不符合新課改的減負要求。二是適當地降低難度。練學案的目的是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導性,要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在學生較為薄弱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但是練學案的設計在命題時要注意體現知識產生的自然性和整體性,以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要求都能通過練學案的課前學習解決問題。
2.分層原則
根據學生主體性的理念,練學案的設計要注意梯度上的分層,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總是有區(qū)別的,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練學案中設計至少要分為兩個層次,可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我們一般是可以先概念的理解,偶爾到局部探究,再到整體感知,降低或減少實際的運用,只有適中的難度才能使大部分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引起學生積極、有意義的學習。
3.引導原則
我們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并非來自于對數學的興趣,而在于大學的壓力,另外,教師講得過多和題目過難也是學生學習興趣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練學案中如何設計基礎問題鏈是重新喚起學生參與意識的重要目標。由于學生做興趣學案的時間非常有限,問題設計是練學案的重要載體,以簡約的題目為載體,圍繞理解概念、公式、掌握思想方法來設計,要遵循小型化、具體化、層次化原則。
二、練學案在課堂教學中的效率如何體現
練學案一般在教學前1天發(fā)放,在教學實踐中,那就是如何來落實學案?課堂教學的效率真的提高了嗎?如何來把握課堂的控制,是不是有的內容可以帶過或是略過?會不會帶來兩極分化?要真正落實練學案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兩點:
1.交流和點撥
練學案的使用實際上是在還給學生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被剝奪掉的一部分思維過程,將基礎思維提前至課前。理想的練學案,在課堂學習呈現中可以充分地體現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性,要完成這一目標,展示就變得非常重要,可以通過由學生主講練學案情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膽量。一般的,我的操作是課前學生做完前面基礎題,一上課教師給出答案,讓一、三排的學生面朝后坐,四人面對面選一位基礎不好的學生主講,其他同學不懂的問。個別疑難問題最后反饋教師,最后大家一起交流呈玩。在此過程中,教師關注各組的進程,傾聽學生的部分討論。一般10分鐘限時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完畢。對個別疑難問題通過課堂中的對話對某個問題進行相互反駁,各抒己見,教師適時參與對話。通過對話充分暴露思維中的誤區(qū)和問題,展示學生思維的落腳點和生長點。
2.激勵和探究
課堂探究的重點放在學生的難點、弱點上以及常易出錯或失誤的內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通過基礎帶動學生自己動起來,活躍了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于學生在上課前已做了預習工作,對上課內容有所了解,易于加快課堂節(jié)奏。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學案,爭取讓學生在學案上提供的有限的范圍內盡早地熟悉更深層次的內容,降低學習的難度。教師通過反饋,應多向學生傳達肯定的、正面的反饋信息,并注意表揚、激勵、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同時教師在進行反饋總結時,還可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擴展延伸,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充實。
當然,練學案在本校實際實施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一是學案以知識為中心,忽視學生知識的產生過程,二是部分成績較好學生課前用功導致課堂反而沒題做,三是教師在編寫中無意題量仍過大,題目過難。瑕不掩瑜,在編寫練學案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前進。
練學案案例:《直線與拋物線的位置關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