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100872)
●翻譯研究
多元化評估口譯學習動機對口譯能力的影響研究*
王建華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100872)
現有研究表明,第二語言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本文運用多元化評估方法考察口譯學習動機對口譯學習的影響作用,通過診斷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的多元化評估,依靠問卷調查法和實驗研究法等評估手段進行了兩輪有效的數據采集和處理,研究發(fā)現: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對口譯學習能力的提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工具型動機對口譯的影響效果大于融入型動機對口譯的影響作用,從而為口譯教學與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導。
口譯學習動機;多元化評估;實驗研究
近年來,國際口譯研究明顯呈現出多角度、跨學科的特點,跨學科交叉研究已經成為口譯研究的新特點。已有的口譯研究集中于口譯理論和模式、口譯教學模式與技巧以及口譯質量評估研究,口譯理論與模式研究重在研究口譯過程的操作機制,口譯過程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西方的吉爾模式、釋意模式和認知模式都處于實證檢驗和修正階段,口譯研究學者需要考察這些理論模式對口譯過程中注意力的分配問題的指導作用,口譯過程中要同時完成理解、記憶和表達等不同階段或相同階段的不同任務,然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靠單一的語言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無法完成,經驗的總結只是解釋了表面現象,無法科學地指導實戰(zhàn),因此,口譯問題的研究必須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語言學知識與理論、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決口譯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這些研究方法與教學法相結合可以對口譯評估研究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大量的研究發(fā)現,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產生深刻的影響。著名語言學家Jakobovits(1970)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在語言習得中,天賦和動機所起的作用均為33%,智力為20%,其他因素占14%(秦曉晴 2002:74-78)。從這些量化的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動機在語言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動機指向強弱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雙向關系,一方面,學習動機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可以反過來進一步激發(fā)和增強學習動機。所以教師可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動機,運用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不斷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周娟芬 1998)。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大量研究已經表明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上個世紀 50年代 Gardner 和 Lambert 就對動機作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并提出二語學習動機可以分為融入型和工具型兩種(Gardner 1985)。近年來,外語學習的動機研究在我國獲得高度重視,其中比較有影響的研究包括高一虹等(2003)對于中國大學本科生學習動機類型的確定、不同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關系的研究以及秦曉晴等對動機的內部結構以及變量之間的關系所作的深入探討(陳巧薇 2009:182-184)。但是,這些研究均以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為研究對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研究較少,針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譯學習研究則更少,少有的口譯學習動機研究只應用單一的評估方法,評估結果的效度也較低。本文擬運用多元化的評估方法研究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譯學習動機對口譯能力的影響作用,利用問卷法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估;考察學習動機內部結構和內部變量的心理量度,進行形成性評估;并記錄學生的口譯成績,進行實驗研究,考察口譯學生學習動機對口譯成績的影響,從而用實證研究法發(fā)現口譯學習動機與研究對象口譯能力之間的關系,明確口譯學員不同的動機類型對口譯能力的影響作用,從而獲取終結性評估,為口譯能力訓練提供針對性的訓練策略。研究方法更加科學,研究內容有所突破,從而更好確保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于學習動機與二語習得的關系研究以Gardner的動機論研究為主導,進行了動機的分類研究,同時,已有研究引入了對學習效度的評價。自90年代以來, 我國學者就開始關注研究中國本土環(huán)境下的英語學習動機。但是總體看來,對國外動機理論和研究借鑒、拿來、驗證的較多,對本國環(huán)境下學習動機理論和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較少。中國學者對動機的研究始于引入和介紹國外的理論和研究,而后發(fā)展到在中國學習環(huán)境下的動機研究。但是在動機研究領域始終有廣泛影響的依然是Gardner 的社會教育模型,同時,Gardner也對其最初的模型不斷進行補充,吸收了期望價值理論和目標理論中的精華,建立了擴展的理論模型。擴展的理論模型仍然秉承 Gardner理論模型的線性結構 “語言態(tài)度-動機行為-成績”,同時又在態(tài)度與動機之間增加了目標顯著性、效價及自我效能等3個中間變量。其中目標顯著性包括目標具體性和目標頻度;效價包括成就價值、內在價值、外在實用價值和代價;自我效能包括自信心和焦慮度等(陳巧薇 2009:182-184)。
國內外關于口譯動機研究的成果較少,僅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單一,一般采用問卷法進行調查研究,研究效度的評估科學性不夠,主要原因是評估不夠多元化,無論評估主體還是評估手段都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國外的研究關注口譯的過程性,但是動機效度評估只運用了診斷性評估,缺乏形成性和終結性評估,導致評估的效度較低。國內的研究相對國外較多,既有學者的研究成果出現也有一些高校的研究生論文對口譯學習動機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性研究,高麗新等研究了動機、目標設定、自我效能、愿望、努力程度和對外部環(huán)境態(tài)度等因素對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口譯能力的影響作用,結果發(fā)現,學生口譯學習的工具型動機強于融入型動機,同時,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口譯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高麗新 2009:455-460) 但是,此研究只用問卷量表從9個方面調查影響學生口譯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只是診斷性評估,缺乏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陳海兵通過個案研究,從口譯學習者學習動機層面探討民族地區(qū)口譯教學現狀,著重分析了學習者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以期促進口譯學習和教學的優(yōu)化(陳海兵 2011)。但是,此研究只是個案研究中的終結性評估,缺乏形成性和診斷性評估。于曉飛首次從外語學習動機理論的角度,以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學生內在興趣對學習效果的影響,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來研究口譯學習者的內外學習動機對口譯學習能力的影響,從而為口譯教學提供一些建議性指導(于曉飛 2009)。 遺憾的是此研究也只是診斷性評估,缺乏形成性和終結性評估。
評估是口譯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評估系統(tǒng)的合理設計可以在口譯訓練中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可以更加客觀、更加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口譯水平(蔡小紅 2005:59)
科學的評估體系應在先進的教育評估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口譯教學的具體特點,充分考慮口譯質量評估所特有的每一個評估要素??谧g教學評估有其特有的評估主體、評估內容、評估標準、評估方式和評估手段,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評估體系。
多元化評估體系包含評估主體、評估內容、評估方式、評估標準和評估手段5要素。評估主體不但包括進行評估的教學組織機構和校外的評估中介,還包括進行評估的教師和學生以及參與評估的行業(yè)專家。評估內容包括口譯操作的任何一個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中譯員的表現,因此,譯員的語言水平、知識結構、口譯技巧、心理素質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便構成了口譯質量評估的具體內容。評估方式包括診斷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所謂診斷性評估是指在教學目標設定以后,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之前,為了弄清學生在此前的學習狀況,有效地開展計劃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一種“事前評價”。形成性評估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種持續(xù)的教學跟蹤評價??偨Y性評估是指一段時期的教學結束之后對學習效果進行考察和評定的一種教學評價(徐小貞 2006)。評估標準是口譯教學評估的尺度。制定口譯的標準可以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評估。但是,標準不能是“經驗談”,它需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性和科學性,也應具有相當的可行性。國內口譯界一般把口譯的標準定義為“準確、通順、及時”(張維為 1999:13)。這個標準涉及口譯過程中的信息傳遞、語言使用、譯文表述以及譯者反應速度等等。此標準的衡量標準需要依靠數據支撐,這些數據可以來自于問卷的結果統(tǒng)計,也可以來自于實驗獲取的結果數據,數據處理的結果一般通過統(tǒng)計表圖呈現出來。評估手段包括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和實驗法等,學生口譯能力有著多種維度,僅僅對學生進行紙筆測驗或考察學生的部分操作水平是不能充分證明學生能力的。能力大多隱藏在多種外部表現的背后,故必須有不同的評估人員參照對應的評估標準,利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在不同時段對學員進行多次觀察、評估、測試和分析,才能對職業(yè)能力進行多維度的準確評價(徐小貞 2006)。
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大量研究已經表明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上個世紀 50年代 Gardner 和 Lambert 就對動機作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并提出二語學習動機可以分為融入型和工具型兩種。融入型動機(歸附型)指的是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有真正的興趣或有特殊的興趣,希望能更好地同目的語社團的人進行交際,期望參與或融入目的語社團的社會生活,甚至成為這個社團的成員。工具型動機指學習者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過考試獲得某一職位以此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資格,或為了獲取目的語國家的新信息, 如閱讀科技文獻等。從學習動機的來源上把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即內源性動機,指個體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好奇心或成就感等內部原因引起的動機。外在動機,即外源性動機,指由學習活動之外的獎懲而引起的動機,如為了得到好工作、好前途、高工資,或者害怕考試不及格、希望得到父母、教師或同學的認可等。前者引起的活動較后者持久。因為外在動機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時限性,如好工作找到了,升學或出國成功了,或考試通過了,原有學習動機的強度就會下降甚至消失;而內在動機激起的學習活動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外的獎懲或分數,而是學習過程本身,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很大的充實感和成就感,學習興趣就能保持相對持久和穩(wěn)定。實際上,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少是單一的,而往往具有復合型,而且各類動機又有一定的交叉重疊,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上世紀 90 年代以前,在動機理論研究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的是Gardner的動機模型。它包括:學習取向,為實現目標付出的努力,學習第二語言的愿望,對外部學習環(huán)境所持的態(tài)度。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其主要特征是除了社會心理學的框架外,研究者們以主流動機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為框架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全方位的透視,使研究領域大大擴展,其中包括 Dornyei的外語學習動機3層次說,期望價值理論、目標理論以及 Schumann 的神經生物學模式。這些研究從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的視角多方位地審視了動機因素的內在結構,開拓了人們的視野(秦曉晴 2003:16-19)。傳統(tǒng)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激發(fā)與維持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原因,而現代教育心理學則把學習動機定義為:學生尋求學習活動的意義并努力從這些活動中獲得益處的傾向。學習動機是推動、引導和維持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力量,學習動力一旦形成,學生的學習行為不僅有了一定的方向性,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有了一定的動力去保持學習興趣和注意狀態(tài),努力克服困難直至達到目的。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對學習動機進行分類。
5.1 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Gardner 的動機模型為理論依據,以心理實驗和心理測試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學習動機與人格類型對口譯成績的影響及其內部機制。采用多元化評估方法對口譯學習動機與口譯能力的關系進行評估研究,研究過程包括診斷性測試、形成性測試和終結性測試3個方式;評估主體包括授課教師還包括校外專家,從而確保研究結果的效度和信度;評估手段采用問卷調查法和縱向研究方法,首先對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口譯學員的口譯學習動機類型進行問卷測量,然后進行12個月兩個學期的口譯課程訓練,每學期分別在期中、期末進行兩次口譯測試(包括流利度、準確性、完整性和自信心),對于兩輪數據進行平均值記錄,最后,將學習動機與口譯測試成績進行相關分析,挖掘各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學習動機類型之間的交互作用;評估標準依靠統(tǒng)計的數據和各種統(tǒng)計量表。此研究進行兩輪多元化評估,每一輪評估采用相同的評估模式。
5.2 主要觀點
本研究的主要觀點包括4個方面:(1)診斷性評估判斷工具型動機對口譯學員的學習成績有很強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包括正相關也包括負相關。(2)診斷性評估判斷口譯學員的融入型學習動機對口譯測試成績有較強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既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3)形成性評估判斷口譯學員的工具型動機與融入型動機的交互作用對口譯學員的口譯成績有相關性影響作用。(4)終結性評估判斷總體口譯能力受學生口譯學習動機的制約,兩輪多元化評估研究可以獲取印證性評估結果。
5.3 被試選擇
本研究的首輪多元化評估被試選擇要求高,研究被試選擇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選擇兩個自然班50個學生進行動機考察,而以往的研究對象研究主要以大學本科生為被試,被試多是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而其他群體被試很少涉及到,所以研究對象的選擇有別于前人的研究。
5.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實證性研究為主要方法,主要采用應用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口譯的動機與口譯質量的關系進行問卷測量和實驗測試法進行研究。在研究方式上,本課題采用多元化評估方式,把診斷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3個流程性評估階段結合起來。多元化評估手段采用實驗測量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來考察口譯學習動機這一特殊的心理活動,此研究手段也是一個亮點。本研究最大的亮點在于其評估標準的運用上,本課題使用回歸分析、相關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復雜統(tǒng)計方法來考察不同動機結構與口譯成績之間的關系,這種因果相關性探討在學習動機研究中很少見,在口譯動機研究中也是一種的嘗試。
本研究的工作方案包括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首先,進行問卷設計,設計出學習動機量表,在新學期英語專業(yè)口譯課開始前完成。其次,對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口譯學員進行學習動機量表測試,在新學期英語專業(yè)口譯課開始時完成測量工作。同時,對學習動機問卷結果進行數據處理,考察不同動機結構類型之間的相關性。最后,進行期中、期末的口譯測試的實驗研究,并進行成績記錄,重點考察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對口譯成績的影響作用和影響口譯能力的主導動機類型。
診斷性評估需要首先設計量表,設計的量表需要按照多元化評估要求進行。診斷性評估問卷共包括30個問題,其中針對工具型測試問題15個,針對融入型測試問題15個,30個問題打亂順序混合在一起。對于設計的問卷要先進行信度考察,通過對工具型和融入型量表的問卷測試,獲取問卷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量表一致性系數信度檢驗,結果發(fā)現工具型量表的一致性系數達到0.897,而融入型量表的一致性系數達到0.886,兩個一致性數值均趨近于1.0,說明診斷性測試問卷的信度較高。同時,從校外機構委托兩位心理學方向的研究生對問卷的信度進行評估,工具型量表一致性為0.899,融入型量表一致性為0.890,多元評估值接近一致,所以,問卷設計較為科學。
其次,對問卷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考察,對于兩個班50個被試的問卷結果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檢驗。 描述統(tǒng)計的有效被試為49人,工具型動機的標準差為0.518,平均值為3.64;融入型動機的標準差為0.570,平均值為3.56。診斷性評估的結果表明:工具型動機的口譯學習動機平均數值高于融入型口譯學習動機,說明工具型動機對口譯學生的正向影響大于融入型動機;并且工具型動機的標準差小于融入型動機的標準差,說明口譯學生在選擇學習口譯方面,工具型動機的作用大于融入型動機,根據統(tǒng)計學的計算,統(tǒng)計變量標準差越小,則此變量的影響作用越大。
再次,形成性評估需要對動機如何影響口譯能力形成過程進行跟蹤研究,本研究增加了學期期中測試,目的是搜集與形成過程相關的數據,從而進行多元化評估,評估能力形成的過程,測試的成績評估由兩位本領域專家打分取平均值。形成性評估要求對不同類型口譯學習動機與兩次口譯測試的學習成績進行相關檢驗,對于工具型動機的問卷測量結果和融入型動機的問卷測量結果與口譯測試的實驗成績進行相關檢驗,不同類型口譯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檢驗結果發(fā)現: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與兩次口譯測試實驗成績均表現顯著性影響作用,實驗有效被試49人,影響顯著度均為0.000,同時發(fā)現工具型動機與兩次口譯成績平均值的相關系數為0.825**高于融入型動機與兩次口譯成績的平均值相關系數為0.782*,形成性評估結果表明:工具型動機對口譯成績的影響大于融入型動機對口譯成績的影響。
最后,通過口譯動機強度對口譯成績影響程度的回歸檢驗,進行多元化評估的終結性評估,來預測口譯動機強度對口譯成績的影響趨勢。
為了實現多元化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進行第二輪多元化評估實驗研究,在前面兩個班數據搜集和處理的基礎上,對同一個院系的下一屆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兩個口譯班進行同樣地口譯學習動機評估研究,這一屆兩個班48個學生做被試,實驗的有效數據統(tǒng)計47人,對兩組實驗數據進行回歸檢驗和T值檢驗,共98被試,有效實驗統(tǒng)計數據為96人,終結性評估結果發(fā)現:工具型動機t=3.914,融入型t=2.155,從T值看,工具型動機的影響作用大于融入型動機。動機強度對口譯成績的回歸檢驗系數見下表:
動機強度對口譯成績的回歸檢驗系數
終結性評估從回歸系數的測試結果來看,工具型動機的顯著度0.000要低于融入型動機的顯著度0.037,可見,工具型動機影響強度更大。 終結性評估從回歸檢驗的預測曲線可以看出,工具型動機的影響大于融入型動機的影響,前者的上升曲線比后者更加明顯。
多元化評估口譯學習動機作用的實證研究表明:首先,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對英漢口譯學習成績有顯著的影響作用。對于任何一個口譯課堂來講,課前要進行診斷性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取向,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口譯學習成績和口譯能力。其次,兩類動機的影響均呈正相關。在整個口譯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動機自始至終起著正面的影響作用,口譯教師要定期進行形成性評估,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口譯學習動機。最后,工具型動機對口譯學習成績的影響作用比融入型動機的影響作用大,并且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之間有較高的相關性。所以,對于工具型動機強的學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口譯考試和口譯競賽,從而發(fā)揮工具型動機的優(yōu)勢。對于融入型動機強的學生,鼓勵學生參加外籍人士較多的會議,在會議交流中發(fā)揮融入型動機的優(yōu)勢??傊?,動機對口譯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顯著的影響作用,口譯教育工作者要認知并運用多元化評估的結果,更好地提升學生口譯能力。由于資源有限,本研究的被試局限于同一個大學的英語專業(yè)學生,雖然進行了第二輪多元化評估研究,被試背景的單一性是一個局限,將來的研究多元化評估口譯學習動機研究應擴展被試來源,使得被試背景多元化,從而進一步提升研究的價值。
蔡小紅. 論口譯教學訓練評估[J].中國翻譯,2005(6).
陳海兵. 口譯學習動機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 2011(6).
陳巧薇. 英語學習動機研究10年綜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09(6).
高麗新 惠良虹. 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口語口譯學習動機研究[J]. 東北大學學報, 2009(5).
高一虹 趙媛 程英 周燕.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 2002(4).
高一虹 趙媛 程英 周燕.中國大學生本科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代外語, 2003(1).
高一虹 程英 趙媛 周燕.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關系對大學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 外語研究, 2003(1).
秦曉晴 文秋芳.非英專大學生學習動機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 (1).
秦曉晴. 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外語研究, 2002 (4).
秦曉晴. 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 2003 (3).
徐小貞. 中國高職英語專業(yè)教育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6.
于曉飛.口譯學習者學習動機調查及其對口譯教學的啟示[R]. 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張維為.英漢同聲傳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
周娟芬.論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1998(5).
Gardner, R. C.SocialPsychologyandLanguageLearning:TheRoleofAttitudeandMotiv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責任編輯謝 群】
MultifactorEvaluationsonHowInterpretationLearner’sMotiveInfluencesTheirPerformance
Wang Jian-hua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The past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motive of SLA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pplies multifactor evaluation on how interpretation learner’s motive influences their performance. Through diagnostic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conclusiveness evaluation with two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valid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were done.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integrative and instrumental motive both exercise positive effect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which instrumental motive imposes more influence on learners than integrative motive do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better instructions on interpretation pedagogy and researches.
motive for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multifactor evaluations; experimental studies
H059
A
1000-0100(2014)03-0093-5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塊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會議口譯能力的實證研究”(11CYY026)的階段性成果。
201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