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茹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達到了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滲透 愛國主義 良好品德 心理健康
初中是人生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一生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語文是一門具有人文性的學科,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還需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
秦皇島市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要求:根據語言思維密切聯系、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選擇文質兼美的文章,使學生在學習語言和文章過程中,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結合文章主題思想和形象感染,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導課外閱讀和作文中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審美情操……給學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響。按照此要求,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了以下方法。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語文學科蘊涵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學習唐詩宋詞,我極力挖掘詩人們愛國情感的表達。每次充滿感情地范讀課文,都能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中。杜甫的憂國憂民,洋溢著濃烈的愛國主義色彩;陸游和辛棄疾的的愛國主義精神,奏響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他們成為后人敬仰、效仿的楷模。
我們的祖輩如此,文學大師魯迅又何嘗不是愛國的典范?
我在講授《藤野先生》時,引導學生深入領悟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魯迅先生初到東京,看到那些醉生夢死的清國留學生,不惜筆力,描繪他們丑態(tài)百出、無所事事的樣子,表達了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去仙臺的途中,記錄了日暮里和水戶,展示了他的愛國情懷。到了仙臺,受到特殊照顧,感受到作為弱國國民的悲哀。特別是“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使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強烈刺激。他意識到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給別人示眾的材料,應該徹底拯救他們的靈魂。魯迅先生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yī),但在那時那地他毅然決然地棄醫(yī)從文,用筆做投槍、做匕首,直刺敵人心臟,與那些“正人君子”作斗爭。我用魯迅的愛國精神教育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讓他們假定那兩個事件發(fā)生時,自己身臨其境會是什么感受,怎樣去做。學生慷慨激昂的陳述了自己的想法。
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我讓學生了解到主人公面對國家的淪陷,似懂非懂地接受了韓麥爾先生的引導,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體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那么,我們現在學好漢語,寫好規(guī)范字就是愛國的表現。隨時給學生以啟示,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愛國的具體做法。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良好品德教育
新時代的中學生,有著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他們熱情奔放,聰慧能干,但同時個性張揚,逆反心理強。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同時學會感恩父母,具備責任感呢?
我們學?,F在實施的小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團體意識,特別是好、中、差學生的搭配,又要與其余組競爭,使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積極性頗高。
例如,在學習《斑羚飛渡》時,我精心布置了預習,制作了精美的課件,然后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
借此,我啟發(fā)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學生談到螞蟻遭受火災時,抱團滾出火海,一層一層的螞蟻被燒死。結合這些故事,讓學生自我剖析,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另外,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我又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父愛母愛”,特意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母親》。學生在文中表達了對母親的喜愛、贊美之情。特別是楊金龍同學,母親身患癌癥,但卻依然細心地照料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記憶猶新,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蘊含在字里行間。他本來寫作水平并不高,但由于有真情實感,站在前面讀給大家聽時,同學們都哭了,他自己也是泣不成聲。師生都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加以鼓勵。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yè)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
學會和諧相處,學會感恩父母,增強使命感、責任感,這些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我校申報課題《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的探究》,作為課題主持人,在做問卷調查時我發(fā)現,有不少學生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他們情緒不穩(wěn),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不穩(wěn)定;人格偏執(zhí)扭曲,耐挫力差;人際交往有障礙,青春期間困惑等。并表現出種種不良行為,如打架、罵人、說謊、吸煙、賭博、考試作弊、厭學、逃學、給別人要錢、與老師對立、不接受教育,是非觀念淡漠,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
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在學習《再塑生命》時,讓學生了解到作者海倫.凱勒,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后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在莎利文老師的耐心教育下,她身殘志堅,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試著去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就會發(fā)現生活處處有愛心。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培養(yǎng)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尤為重要。
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chuàng)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寫出嶄新的一頁。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