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菊
摘 要: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農村初中學生厭學、掉隊現象嚴重,關注、分析其與教師評價的關系,并試圖找到防止學生掉隊的方法。
關鍵詞:應試教育 掉隊 多元評價 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10-110-01
一、農村初中學生輟學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應試教育根深蒂固。雖然素質教育已經喊了許多年,但從根本看來,應試教育在我國教育系統的地位還是很牢的,從高考、中考移民,家長陪讀等現象就可見一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多數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應試”展開,本質上是一種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因此,它主要面對少數“尖子”學生,而其他大多數學生事實上充當了“陪讀”甚至“陪坐”的角色。這些學生整日坐在教室里,但是老師講的東西他一竅不通,作業(yè)完不成只能抄,每次考完試發(fā)現自己都是最后幾名,到了初三高三更是發(fā)現自己升學無望。既然無法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這些精力旺盛的孩子們就會用胡思亂想,調皮搗蛋來發(fā)散精力或引人注意。
(二)家庭與社會的影響。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配合才能完成,可以說,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甚至達不到1/3。“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教育方法不當或家長本身行為不正、家庭離異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電腦、手機已經非常普及,給人們帶來豐富生活的同時,也讓這些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沉迷不已。
(三)學生的基礎與自身習慣、毅力。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堅強的毅力,懶惰,不愿努力,以前的基礎又不是很好,也導致了這些學生的掉隊。
(四)教師的觀念與評價。以上提到的三種原因當然都存在,但卻不能成為我們教師推卸責任的借口,不能以一句“教育不是萬能的”就放棄這些學生。要知道,教師的一個懶惰或不負責任就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教師的教育觀念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
1、不能平等的對待學生。
(1)師生之間不平等。受千百年來師道尊嚴的影響,現在的教師們雖然不會在課堂上拿著戒尺打手板,但潛意識里那種教師是學生的上級的觀念卻讓我們在很多時候不能與學生平起平坐。為什么在校園里師生相逢,都是學生先招呼老師?為什么學生犯了錯誤受罰天經地義,老師犯了錯誤向學生道歉就成了師德高尚?……很多時候,這種師生間的不平等就是通過種種細節(jié)體現出來的,而這也會不經意間傷了學生的心。
(2)學生之間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并非指學生本身家境、成績、相貌等方面的差異,而是指教師對待不同的學生不能平等對待。有意無意間,教師們總是偏愛那些成績更好的學生,忽視成績差的學生。這些學生長期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和賞識,在班級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成就感,必然心生沮喪繼而厭學。
2、成績是唯一的評價標尺。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的成績關系到教師的評優(yōu)、工資等切身利益,也關系到學校的生源問題??梢哉f,社會評價一所學校的優(yōu)劣是看成績,學校評判一位教師的高下也是看成績。如此一來,成績就成為了老師評判學生的唯一標尺。遇到學生有違紀現象,老師的習慣性話語是:“你等著,看成績出來!”言下之意是,如果你違紀了成績又不好,那就有你好看。在這一標尺的衡量下,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肯定不能受到重視,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所在。
二、防止學生掉隊的措施意見
(一)改變觀念,多元評價。素質教育是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健康的個性為宗旨,面向全體,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fā)展??梢?,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如何使學生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做一個會生活的人。而應試教育則是以把學生送入高一級學校為目的,或者說是以高成績?yōu)槟康摹?/p>
(二)分層教學?!耙虿氖┙獭惫乓延兄俏覀兡壳暗慕逃齾s與之完全背離,體現在教師教學上更多的是“一刀切”。大班教學模式下每個班至少有五六十人,多則近百人,在這樣的背景下,管理難免有不到位的時候,“一刀切” 似乎也更方便。但是每個學生智力水平,接受知識的快慢、理解力、毅力等都是不同的,不斷累積的學習成績差異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淪為“后進”。雖然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卻只能成為放棄之母。
(三)激勵性評價。激勵就是根據人的需要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勵,在某種內外刺激的影響下,使人處于興奮狀態(tài)。激勵的心理過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動機、行為、目標相互作用的過程。法國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亞說過:“美好的語言,勝過禮物?!辟澝乐詫θ说男袨楫a生深刻的影響,是因為它滿足了個人較高層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教師要學會贊美的藝術,也就是學會賞識學生。西方有人提出一種“三明治式批評方式”,即把批評的話夾在贊賞、希望之間,這樣更易于學生接受。
(四)用集體的力量帶動學生。目前一般的中學一個年級大概有十來個班,初一時大家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但是慢慢的到了初三班與班之間的差別就特別明顯。有的班差不多有一半的同學掉隊,充當“陪坐”的角色,有的班卻幾乎沒有掉隊的人。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差別?那就是班風的差別。但是有的班情況就很不同,整個班幾乎沒有同學掉隊,筆者身邊就有個這樣的例子。302班班風、學風都很正,同學們無論成績高低都很上進,即使成績不高也并不放棄。
結語:教無定法,防止學生掉隊的方法肯定也有千萬種,無論何種方法,都應出自一顆博愛的、平等的,為每一位學生掉隊而痛心的心,只有我們的目光不再只聚焦于高成績、優(yōu)等生,教育的光芒才會照到那些弱者——后進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