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祥
〔關鍵詞〕 歷史教學;有效性;缺失;現(xiàn)狀;原因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8—0088—01
一、問題提出
為了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這一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研究,筆者于2013年9月~12月對甘肅靖遠縣某兩所中學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在初二四個班和高一六個班中各隨機抽取三個班,共440人作為本次問卷調(diào)查的樣本,收回問卷420份,回收率為95.5%,其中有效率占94%。經(jīng)過統(tǒng)計得出如下結果: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表
二、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現(xiàn)狀
根據(jù)筆者對兩所學校的調(diào)查情況來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還不完善,教學活動和行為還沒有形成持續(xù)性和有效性,其具體情況可以歸納為五種表現(xiàn):
1.歷史新課的導入方法欠佳。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顯示,學生能迅速被新課導入吸引的人數(shù)占41%,這說明在歷史課導入新課時存在一定問題,有待解決。
2.學情掌握不夠全面。從調(diào)查問卷中“學生對于教師的提問,通過思考,是否能夠回答?”這一項來看,學生選擇“是”的只占23%,這無疑是對教師的一個警示。這是教師不了解學情造成的,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學生認為教師只喜歡歷史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對學困生不公平對待,傷害了學困生的自尊。
3.教學方法簡單。問卷調(diào)查中學生認為課堂并非基本由教師講授的只占有4%,認為教師堅守課本,死記硬背的占到75%??梢?,教師注重傳授知識,往往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是簡單的“以教師、教材、考試”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4.課堂教學欠靈活性。調(diào)查問卷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存在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
5.課堂復習設置不合理。教師往往把課堂復習看作過場而不加以重視,不依據(jù)學情編制習題,只是簡單套用歷史課后的習題或學輔資料題作為復習內(nèi)容。沒有做到分層設計歷史習題的量和難度,不重視學生對歷史課反饋的解題意見和建議。
三、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受歷史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歷史是廣博的知識總結,涵蓋多個領域,如,涉及到自然科學史、數(shù)學、物理、天文等各個領域,因此,歷史教師要具備全面的知識素養(yǎng)、人格魅力以及教學能力,才能夠把歷史“重現(xiàn)”給學生。
2.客觀因素的影響。
(1)沒有完善的評價、選拔機制。教學過程中的激勵機制和促進機制不健全,教師迫于家長、社會以及學校的壓力在新課改中徘徊不前,致使歷史課程教學改革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此外,一些中學在歷史課教學上沒有建立與新課改理念相協(xié)調(diào)的教師評價體系。
(2)輕視歷史教育。從目前教學的情況看,很多人認為歷史是副科?,F(xiàn)實中,教師出于功利心的考慮,不會重視歷史教育教學,很多學生因此也認為歷史對初中和高中升學不會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也就放棄了對歷史課的學習。
(3)沒有完善的教師培訓、進修機制。歷史教師參加培訓、進修是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理論的必要途徑。受種種原因的影響,教師參加歷史課的培訓、進修機會很少,觀摩課更是少見。同時進修培訓又缺乏嚴格的管理、考核、獎懲機制,一些教師把學習進修的機會當成追名逐利的階梯,這影響了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業(yè)務水平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