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榮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預習;重點;訓練;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8—0055—01
一、了解學生,摸清情況,有的放矢
在七年級入學之際,對學生已有的文言文基礎知識作具體的了解。諸如,學了多少篇文言詩文,都是些什么文章,能背誦多少,會多少實詞、虛詞以及句式。根據(jù)這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針對性和效率。
二、指導預習,引導自讀,激發(fā)學習興趣
七年級時,大部分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學習文言文更是興趣不濃,有的學生甚至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這時首先教給他們該如何預習:(1)先做到能流利地把文章或是詩詞讀下來,不會的字音要自己動手查字典。因為他們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到首位。(2)結(jié)合課文所給的注釋或工具書對文章的大意有所了解,不會的或不太懂的難詞、句子要圈出來,留待課上老師、同學共同解決。(3)課前布置預習題,引導學生先去自學,讓他們?nèi)ピ囍掖鸢浮_@樣,學生“有方可依”、“有標可學”,逐漸激發(fā)起他們自學的興趣,久而久之,自己動口、動腦、動手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三、上課抓住重點,啟發(fā)學生思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能否抓住重點,是教學能否有效的關鍵。因為在課前學生作了充分的預習,因此課上不必講得過細,改變逐字逐句講解的刻板模式,抓住重點,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地進行講解,這樣便于學生接受,而且印象也深刻。反之,則會使學生覺得平平淡淡,拖沓且無重點,迷糊一片,效果欠佳。同時,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如孔夫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痹趯W習《愚公移山》一文時提出問題:“愚公與智叟兩人到底誰聰明?說愚公不愚那為什么不搬家,而要千辛萬苦地移山?”啟發(fā)學生對愚公精神的思考。在學習《工之僑獻琴》時,引發(fā)學生思考工之僑兩次獻琴結(jié)果卻不同,說明了什么?聯(lián)系實際說說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現(xiàn)象嗎?提出這些問題,在學生積極地回答和熱烈地討論中,很自然地引起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使他們不僅學習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還培養(yǎng)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加強熟讀背誦的訓練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年來誦讀被看做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是這個道理。熟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句的含義,積累詞匯,逐步獲得文言文的語感。古人誦讀時一般都未必先疏通字詞障礙,反復誦讀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文意。而我們現(xiàn)在可以像古人那樣對一般比較淺顯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在預習基礎上反復誦讀,整體感知。對一般比較深奧的文章要在課后反復讀。背誦可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助于掌握文言文詞語和句式。在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時,還可以增設課外的一些優(yōu)秀篇目進行背誦。
五、開展多項活動,增加文言文學習的內(nèi)容
在完成課本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師還開展了幾項活動來輔助教學。每周一的詩詞講解、欣賞。在學習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時,教師首先示范,然后讓每位學生一周準備一首詩詞的講解。其中包括全詩和詞的原文、講解的內(nèi)容及自己的領悟。在周一的課上占用十分鐘,有學生輪流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講解自己準備的內(nèi)容。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古文知識,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fā)起了學生學習課外知識的興趣。每次他們都會積極準備,躍躍欲試,真可謂一舉多得。同時展開古詩文、名聯(lián)、古人奇聞軼事的抄寫、朗讀、講解等比賽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拓展了其知識面。
六、貼近實際,教會學法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币虼耍难晕慕虒W也應該“授之以漁”教會學法,讓學生受益。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diào)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guī)范語言。在翻譯前,一定要求學生看懂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老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diào)配,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總之,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