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勇
【摘要】語文教學要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的同時,就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完善的人”,它要促進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生理、心理、認知、情感等各方面的發(fā)展。但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只強調了語文知識的傳授、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智力的發(fā)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標。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實施情感教育,讓情感成為教學的催化劑。
【關鍵詞】情感教育;傳道、授業(yè)、解惑;文本激情;品讀悟情
語文教學既是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認知過程,又是一個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培養(yǎng)學生情感價值的形成過程。情感在從認識到形成能力、習慣的轉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劑,又像中藥的“藥引”。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沒有情感的教育是空洞的??梢姡谝粋€的成長過程中,情感對人們的行為的養(yǎng)成是起著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學生如果自身修養(yǎng)差、不熱愛祖國、不關心他人,即使他的學習成績很好,當他步入社會之后,其發(fā)展也是非常令人擔憂,甚至是可怕至極的。所以,語文教學要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的同時,就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完善的人”,它要促進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生理、心理、認知、情感等各方面的發(fā)展。但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只強調了語文知識的傳授、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智力的發(fā)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標。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實施情感教育,讓情感成為教學的催化劑。
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小學語文教學,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把教學生正確理解祖國語言文字和進行情感教育統(tǒng)一起來,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浪花,培養(yǎng)他們理解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v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無一不凝聚著作者的愛憎,深蘊著作者的感情。這些文章,文質兼美,圖文并茂,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yōu)美淡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把情感教育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
一、適時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
所謂觸景生情,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fā)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飽含激情狀態(tài)下進入地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幾句導語,一首歌,一幅畫或一段視頻等等。如在教學《錢塘江大潮》時,為了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有一個直觀、全面、形象的認識,在開始上課時,我播放了錢塘江大潮的一段視頻為導入。當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出現在學生們面前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被這大潮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觀所震撼,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近課文,走近錢塘江,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由文本激情
梁啟超曾說:“用情感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鐵,絲毫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東西,可以說是人類一切的原動力?!?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語文課本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戲劇文學,占相當比例,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都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因此,在導入課文時,精心設計導語,把學生領入作品的情景中。同時對思想內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讓學生收集一些作家的個人經歷,讓學生了解他們的艱辛與勤奮,刻苦與睿智,從而激勵自己前進,還應對作品的背景作適當的介紹,并結合現實進行點撥,盡量讓文章中的人活起來,直接和學生對話,和學生的心靈對話。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經歷澆灌出來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對學習語文的信念就不僅僅是掌握了一門工具,而是已超過了語文本身學科而成為一門極富感染力的綜合教育。
三、發(fā)掘教材內涵陶冶學生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選入語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蘊涵著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語文教學,能夠使課堂“情緒激昂” “興高采烈”“悲涼凄苦”,以此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生自己的主觀體驗,進而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梢哉f,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淚凝集而來的,是感情的浪花。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極富感情的內容,引導學生歷經分析、理解、品味、鑒賞的思維過程,感染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叩開他們的情感之門。
四、以品讀悟情
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自然能引起審美情感。詩歌、散文的精彩片斷和神韻會通過朗讀這個媒體,變成一種時空藝術,使學生忘卻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當然,有表情地朗讀,要求語文教師有較高的藝術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漣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產生求知的渴望。還有一些課文所滲透的謙和、友愛、愛自然、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勞動等強烈而真摯的感情無一不是通過鏗鏘有力的語言、節(jié)奏和諧的韻律表達出來的。對此教師可通過范讀或指導學生誦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意境,讀出感情,讀出美感,讀出“弦外之音”等,變無聲的文字為有聲有情的語言,這樣更能使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熏陶,很快的進入審美的情感之中。
五、以教學藝術渲染情感
語言和藝術是同源的,將藝術中那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拿過來,以用于教學,是大有裨益的。用圖畫再現課文內容;用音樂渲染與課文相似的氛圍,幫助學生想像課文描寫的畫面;用戲劇的形式讓學生擔當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
六、以生動的語言感化學生心靈
語文作為語言文學課,它源于情終于情。因而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應飽含熱情,力求以最簡潔明了的語言,繪聲繪色,繪情繪景,生動而形象地傳達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語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發(fā)他們對作品的情趣。良好的教學語言,是觸發(fā)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契機,也最有利于學生口頭能力的提高和書面表達能力遷移。因此,教師應盡量用新穎、優(yōu)美、恰當、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結合自己的語言,力求新鮮、豐富、生動,既有情有味,又有藝術性。這樣,學生就愛學樂學,在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氛圍中,自覺地溶入到語文教學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由此可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教育,注意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fā)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
總之,語文課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個情感的世界。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積極探索更具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強語文情感教育的魅力。豐富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健全學生各種情感的必備要素,以使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發(fā)展。生動起來,輕松起來,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