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霞
摘 要: 歷史是一門豐富多彩的社會學科,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卻成了簡單的知識堆砌,枯燥無味,失去了歷史鮮活的生命力。所以要還歷史課程的本來面目,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關(guān)鍵詞: 歷史教學 形象思維 培養(yǎng)策略
在歷史教學中,不少教師比較重視歷史的知識性,而忽視歷史的趣味性;比較重視歷史的邏輯性,而忽視歷史的形象性;他們習慣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繹歷史,卻不懂得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再現(xiàn)歷史。于是,在教學過程中,豐富多彩的歷史長卷成了年代、數(shù)字、概念和規(guī)律的堆砌,傳道者頭頭是道,受業(yè)者索然無味。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便是忽視形象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擬就形象思維的特點和作用做一些論述,進而探討在當前歷史教學中,發(fā)展形象思維的途徑與方法。
一、形象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由于歷史的過去性和不可逆轉(zhuǎn)性,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只是文字記載的歷史而不是歷史的本體。它只能被我們認識卻無法直接體知,只能被我們理解卻無法重復驗證。這與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產(chǎn)生了較大的矛盾。因此,形象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便顯得更為重要了。
1.形象思維可以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歷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無法再現(xiàn)的。活生生的歷史真實已經(jīng)在永恒流動的時空中消失,學生今天學習的是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濃縮的歷史教科書。當然,在教科書中,仍有不少內(nèi)容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了形象鮮明的材料。但畢竟受到篇幅的限制,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生動的歷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筆帶過,或略而不提。因此,教師的任務便是應該努力彌補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需要借助豐富多彩的史料,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充實教學內(nèi)容,再造歷史形象,使學生加深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例如,關(guān)于唐太宗善于“納諫”之事,教材中用一定篇幅進行了介紹。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補充《資治通鑒》中的一段史實。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情景。魏征的忠厚剛直,長孫皇后的聰穎賢惠,唐太宗的明睿通達,都形象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了。不僅增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還使學生對“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
2.形象思維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歷史。
由于形象思維是在感性認識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維表達歷史的深刻內(nèi)涵,使之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牢固掌握。
例如,觀看秦始皇陵兵馬俑,我們可以感受到秦軍嚴明整肅、威武雄壯的陣容和奮擊萬里、排山倒海的氣勢,由此加深對秦始皇橫掃六合、廓清宇內(nèi)這段歷史事實的理解。
3.形象思維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幫助他們牢固地掌握學過的歷史知識。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一場好的電影,一部好的小說,其教育意義往往大于一些專門書籍,并能長時間地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主要原因便在于它們的情感性與形象性。從心理學角度看,電影、電視和小說運用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畫面刺激大腦,產(chǎn)生較強烈的條件反射,因而更容易為人們所把握、所記憶。
在歷史教學中,這類例子可以說俯拾皆是。有些抽象的概念、理論、時間、地點和數(shù)字,盡管學生可以把它們背得滾瓜爛熟、如數(shù)家珍,但一考完,沒過多久便忘得干干凈凈。而課堂教學中一些富于情感和色彩的語言,甚至是教師的某個動作,卻能長期留存于學生的記憶之中。
二、發(fā)展形象思維的途徑與方法
能否調(diào)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取決于教師能否成功地再造歷史形象。而歷史形象的再造離不開生動的史實、形象的語言和直觀的歷史教具。因此,發(fā)展形象思維的途徑與方法,歸根結(jié)底,在于史料的積累、語言藝術(shù)的提高和直觀教具的運用。
1.注重史料的積累,充實教學內(nèi)容。
史料是再現(xiàn)歷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積累的過程是歷史教師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認為,積累豐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礎(chǔ),提出撰寫歷史必須“征求異說,采摭群言”。同樣,歷史教師需要掌握廣博而翔實的史料,為自己提供深厚堅實的知識基礎(chǔ)。有了這個基礎(chǔ),教師才有可能在教學中旁征博引、生動有致,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形象有趣的歷史素材。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文史兼優(yōu),敘事生動的史學著作不勝枚舉,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司馬遷的《史記》。這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名著,收集材料之豐富,識見之卓越,文筆之生動,以及作者剛直不阿、秉筆直書的精神,堪稱古今史學著作之楷模。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的拔山蓋世,劉邦的豁達大度,荊軻的慷慨激昂,李廣的膽略過人,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2.重視語言修養(yǎng),提高教學藝術(shù)。
語言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傳授知識的工具,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爾基曾把語言稱為“文學的第一個要素”,而對“舌耕”為業(yè)的教師來說,語言的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教師即使是滿腹經(jīng)綸,如果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優(yōu)美感人的故事也會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是促進形象思維的前提。
語言具有內(nèi)部屬性和外部屬性兩部分。內(nèi)部屬性指語言的邏輯性、嚴謹性、準確性和系統(tǒng)性;外部屬性指語音的高低、節(jié)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諧和語態(tài)的情感。教師語言藝術(shù)的提高,必須注意這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
(1)準確嚴謹,具有科學性。
(2)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
(3)通俗易懂,力求口語化。
總之,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有了過硬的語言功夫,才能動情引趣,將波瀾壯闊、絢麗多彩的歷史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于課堂。
3.運用直觀教具,增加學生感性認識。
生動的語言可以再造歷史形象,但不能取代直觀教具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可供利用的直觀教具很多,有實物、模型、圖片、地圖、表格及各種音像設備等。這些直觀教具可以從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感性認識。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清晰的歷史表象,促進其形象思維,亦可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