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峰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生本教育;教學理念;主體地
位;學生;教學內(nèi)容;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7—0080—01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學原則是: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生本教育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學生不斷觀察、操作,進而發(fā)現(xiàn)知識,這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過程。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和為了學生一切的發(fā)展”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己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自己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前提。在教學工作中要關心學生,無論是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教師還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控制學生的一切行為。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允許學生在教師講課時有序地插話,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給學生提供足夠寬松的心理空間;當有疑問或不同見解時,允許學生隨時發(fā)問;當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提問時,允許他自己請另外的學生幫他回答;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nèi)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沒有提到點子上時,教師應該先給予肯定,表揚其提問的勇氣,然后再予以點撥和啟發(fā)。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布置前置性作業(yè)讓學生先預習,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合作交流。如果小組合作還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匯報,全班交流,教師適度點撥。這樣的課堂已經(jīng)成為學生的“動感地帶”,課堂上學生滔滔不絕、妙語連珠,整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交流、辯論的舞臺。
三、課堂內(nèi)容設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堂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義所在。因此,課堂內(nèi)容設計也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那么,如何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設計課堂內(nèi)容,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三點入手。
1.對學生的知識掌握進度、學習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并根據(j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節(jié)奏。
2.教學內(nèi)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角的認識”一課,很多學生對角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桌、練習冊等小物品的感性認識上,抽象出角并掌握其定義還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讓學生對學校和住房周圍的建筑物進行觀察,通過實地觀察讓學生對直角、銳角和鈍角的特點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3.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專題教學。教師應時刻把握學生的接受狀況,對于復合性比較強的知識點,要在教材以外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源,組織專題教學。
四、重視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學生最為關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調整評價順序,先安排學生互相評價,再安排學生自我評價,把教師評價作為一個總結放在最后進行。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大家覺得某某同學哪些地方做得最好,最值得大家學習?我們給他熱烈的掌聲好嗎?”“和某某同學相比,大家覺得自己哪方面還可以提高?應該怎么樣改進呢?”通過互相評價與自我評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同伴的優(yōu)點,改正自己的缺點,讓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人格魅力也得到提升。
總之,為了使生本教育走進小學數(shù)學課堂,讓學生獲得應有的發(fā)展,教師就要轉變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應在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最后還應重視課堂評價。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