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新
【摘 要】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是逐層遞進的,文字的使用方法并不是重點,對文字靈魂的把握才是學生學好文字、用好文字的關鍵。本文擬從品味文字、容情與文和深入意境三個角度探討如何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感培養(yǎng);情感滲透
語言學科的學習,講究的是學以致用,將詞、句形成段、篇,并進一步形成生動、系統(tǒng)的表達能力,而表達能力便是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所決定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學要將學生文字感知能力做為重點項目之一,要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循序漸近層層深入地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
一、品味文字,誘發(fā)情感
語感在任何一個語言學科里都是重點,小學生對語感仍處于基礎階段,在此階段將其語感培養(yǎng)起來,對未來更高層次的學習有莫大的幫助。在新課標對閱讀的概括中,“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文字”被列為重點,品味語言即是為了感知文字并進一步地運用文字,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品味,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語感,注重文情并茂式的朗讀,從而誘發(fā)學生對課文表述內(nèi)容的情感共鳴,對文字產(chǎn)生深一層的認知。
比如在四年級下冊《眼睛》一課,對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的描述極為具體生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先講述了這雙“眼睛”的背景,讓學生帶著感情來接觸這篇課文,然后讓學生自由閱讀十分鐘,在大家對課文已經(jīng)熟悉之后,挑四個同學分別進行朗讀,要求其發(fā)音的準確與情感的豐富,這幾個同學是學生中對朗讀能力比較強的,在他們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大家對于這雙“眼睛”的感觸更深,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我讓大家說說自己對這雙“眼睛”看法,學生們說的很動情,可見,他們純真的心靈,已經(jīng)感知到這段文字的抒情意義。
二、融景于文,積累情感
學生的生活積累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生活是文字藝術的來源,小學生對于文字的把控能力不夠強大的原因之一,便是成長經(jīng)歷的缺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本與生活相結合,融情于景,融景于文,從而幫助學生良好地把握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情感認知習慣,進一步加強對文字的深層理解與應用。
比如一年級上冊《冬天》和二年級上冊《秋天》這兩節(jié)課,課文所描述的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在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大家想想秋天與冬天的場景,讓大家自由發(fā)言,說說他們眼中的秋天和冬天,他們喜歡在秋天和冬天都做些什么事。在大家的思緒進入情景之后,再讓大家讀課文,經(jīng)過提前的回憶與素材的積累,在讀課文時,對文中所描述的事物與場景便能輕而易舉地領悟,有些學生還能自行去解釋為什么大家都“變胖了”,為什么“葉子都夾在玻璃里”,為什么“太陽收走了露珠”。成長的積累是學生寶貴的財富,也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步驟,通過生活與課本的有機結合,令學生形象感知文字所表述的抽象意象,融景于文,從而達到情感積累的效果。
三、深入意境,領悟情感
文字往往是通過意境的描述來表達情感,所以,要想良好地感知文字、領悟情感,就必須要對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有良好的認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不足,對于一些意境無法準確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本所描述的意境中去,從而更好地領悟文字所表達的情感,進而學以致用。
比如五年級下冊《心愿》一課中的《凡卡》,文中的遣詞造句非常出色,對于人物的情感表達非常生動,意境的創(chuàng)設也是恰到好處,但是,無憂無慮的學生們,對于凡卡的辛酸與絕望無法感同身受?!斗部ā烽_篇便有一段很形象的文字描述:“(凡卡)從老板立柜里拿出一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鉛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蔽姨舫鰞蓚€同學,利用事先準備好的道具,先后讓他們對這個場景進行再現(xiàn),這樣的方法我在整節(jié)課中運用了四次,文字的感染力遠不如視覺沖擊力對學生的情感觸動來得更猛烈,當這些場景在他們眼前甚至是自己身上再現(xiàn),那份悲涼便突顯了出來,讓從來不缺吃穿用度的小學生,感受到了凡卡的悲傷與絕望,在最后凡卡將不可能寄到爺爺手中的信放進郵筒的時候,很多同學哭了出來。這便是深入意境,領悟感情的一種體現(xiàn),能夠對文字所表述的情感感同身受。
四、創(chuàng)新文字,延伸情感
感知文字的最高境界,便是對文字的創(chuàng)新應用。中國文學自來便是“一字一句總關情”,注重文字與情感的結合。學生能夠將文字學以致用,并在在自己的情感氛圍營造中體現(xiàn)出來,就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感知能力的最終目的。所以,在學生完成了對文字的感知與意境的融入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文字的創(chuàng)新與情感的延伸,從而達到文字的練習目的和情感升華。
比如六年級語文《歲寒三友》,典型的詠物抒情,我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先是將文中所引用的古詩作者以及文中提到的歷史人物做介紹,帶著感情色彩讓他們了解這些人的事跡,然后讓大家說出他們與歲寒三友之間的相同之處,當學生們能夠完全將三友與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之后,我讓大家趁熱打鐵,寫一段關于歲寒三友的感悟,要求引用身邊或者自己熟知的歷史人物來抒發(fā)感情,學生們思維很活躍,引經(jīng)據(jù)典,聯(lián)系實際,寓情于文。這樣,在課堂的最后,學生們便實現(xiàn)了文字的創(chuàng)新和對歲寒三友情感的延伸。
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是逐層遞進的,文字的使用方法并不是重點,對文字靈魂的把握才是學生學好文字、用好文字的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層層深入中擁有能夠良好地感知文字的情感力量,因為這才是感知文字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李小峰.學生審美過程中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09(10)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沙井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