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敏
【關鍵詞】動手操作 思維發(fā)展 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0114-01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當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愈來愈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都期望能夠在動手操作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鞏固所學的知識內涵,快速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然而,在不少的數學課堂中,有些動手操作只是一種形式,教師缺乏操作目的、操作方法的引導,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一切的操作行為都只是為了課堂表現得熱鬧與有趣,淡化了數學核心價值的呈現與理解。如何指導學生在操作中學習、在操作中發(fā)展思維,筆者談談自己的實踐和體會。
一、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引導學生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進而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fā)展,易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觀察的對象,辨別觀察的重點,弄懂觀察的順序。在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清晰明了,這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有所發(fā)現。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時,要讓學生準備好不同的材料,可以是牙膏盒、磁帶盒、牛奶盒,也可以是積木塊、書本等,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這些物體雖然材質不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地方。這些相同點的發(fā)現就需要學生仔細觀察,并在觀察中注意思考,將觀察與思維相結合。學生即使離開了具體的材料,也能夠對長方體的特征有清晰的記憶。
二、指導學生學會猜想與推理
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一成不變的感知與獲得,更多的則是需要學生經歷思維的運轉,經歷猜想與推理,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基礎之上探索未知的數學規(guī)律和知識。而學生動手操作則是直觀的學習行為,在這樣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推理,就需要教師巧妙設計操作中的問題,提供給學生猜想與推理的緣由,引發(fā)學生積極自主的思維活動。例如,學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以后,教師提問:“你能算出四邊形、五邊形的內角和嗎?”學生通過操作很快就知道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三角形,則四邊形的內角和是180°的2倍;五邊形可以分為3個三角形,所以五邊形的內角和是180°的3倍。
三、指導學生學會拓展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不只是為增加課堂中的學習方式,也不只是為了體驗“直觀”的材料,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在直觀的操作中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概念,并能夠將這些知識進行恰當的運用鞏固,達到自主建構、形成知識、拓展運用、構建新知的目的。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有余數的除法》時,針對“有24本書,分給5名同學,每人分幾本,還多幾本”這樣的題目,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小棒后提問:把24根小棒平均分5份,你發(fā)現了什么?生:每份只能分4根,還多4根。師:怎樣把這個意思表達清楚?生:把24根小棒平均分5份,每份只能分4根,還多4根。師:很好,這樣的結果可以表示為:24÷5=4…4,你能說出這里的24、5、4、4表示的意思嗎?生:這里的24表示要分的總數,5是分的份數,4是分到的根數,另一個4是剩下的根數。師:如果再加一根,同樣分,你發(fā)現什么了?生:可以將剩下的每份再分一根。生:當余數和除數相同時,商可以加1,余數為0。
四、指導學生學會歸納
數學知識的形成不能僅僅依賴于動手操作,更要指導學生學會將操作中的做法進行有效地概括與歸納,并能用準確、科學、簡練的語言進行表達,將動手操作獲得的感性經驗進行分析、比較、推理、概括,最終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結論和規(guī)律,將操作過程轉換為抽象的數學知識。在指導學生進行歸納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方法和規(guī)律是否表達清晰,要幫助學生還原操作的過程,要將抽象、概括、表達的思維過程細化,引導學生真正實現動手操作、積累表象、轉化抽象的轉變過程,讓數學知識真正印刻在學生的記憶深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還是以多邊形內角和為例,當學生通過畫圖算出四邊形及五邊形的內角和以后,教師可以這樣提問:“這些圖形的內角和與什么有關系?”學生很快得出三邊形、四邊形、五邊形的內角和都是180°的倍數。教師這時可以提問:“180°表示什么?”生:“表示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于是學生很快找出規(guī)律:四邊形可以分成2個三角形,五邊形可以分成3個三角……n邊形可以分成(n-2)個三角形,從而歸納出n邊形的內角和就是(n-2)×180°。
總之,學生的動手操作只有伴隨思維同行,才能在操作中獲得發(fā)展,在動手中構建起數學知識的大廈,最終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