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義森
【摘要】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語文是舉足輕重的基礎工具, 是我們學習其他各種知識的前提。在素質教育大環(huán)境的要求下,也對高中語文的教育和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搞清楚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根本目標和實踐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素質教育;含義;根本目標;實踐策略
一、高中語文素質教育含義
自從全國推行素質教育以來,很多學校對其進行了可貴的探索,開展了很多諸如情感教育,教育整體改革等,但事實上,很大一部分人對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并沒有深刻且清醒的認識,這才使得高中語文素質教育陷入教學誤區(qū)。
我們首先要明確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含義。語文素質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其根本宗旨是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素質教育的特征是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夠全面生動的發(fā)展能力。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是要積累所學知識,去理解語言,形成自身的語文素質,并很好的運用在學習生活中。
推行素質教育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獲得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這就使得對高中語文教學的要求更高了。因此,除了了解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含義外,還要有兩點需要明確。一是語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并不沖突,不是對其的否定,也不是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忽略。意識到這一點后,近些年的語文考試中,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全面能力的考察,以考試的形式,讓老師更明確教學方法,學生更了解學習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二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標準更高,不是對所有人的平均教育,可也不是一種選擇性的或者說淘汰式的教育。而是將重點放在每個人能力的發(fā)展上,讓學生打好基礎,廣泛的接受新知識,從而更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單純的重視教育方法改變成重視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從而掌握到語文的學習方法,形成一種能夠自己理解和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熟練地掌握自己所獲取的信息,提高對于語言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語文素質教育是教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實踐結果證明, 學生一旦有了自主的學習意識,并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 就會大大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和運用能力??墒?,教師也不應該忘記協調好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在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下實施應試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家長及校方對于分數的關注,也能使學生的能力提高,更好的適應社會。
三、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我們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1.激活文字,創(chuàng)設形象
在閱讀教材時,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自己創(chuàng)造形象,那么面對的只能是枯燥無味的文字,理解的也只是抽象的概念,也就無法進入到作者所建構的意境中去,進而無法深刻的理解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和韻味。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想象,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置身于作品之中去體會和領悟。
2.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
現行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使得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更注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主體,產生積極的表現欲望,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重視意志的培養(yǎng)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態(tài)度是積極還是消極直接的影響著學習的效果,教師應該學會用語文教材中的人和事來激勵鼓舞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增強學生的信息和積極性,讓學生開始主動去了解世界,適應社會,思考自己的人生。
(二)優(yōu)秀可行的教學模式實例
針對以上所提出的構想,這里提出一個具體的教學模式實例——四部教學模式,即是將教學分為閱讀、討論、模擬、總結四個部分。
(1)閱讀。高中生對于新生物比較敏感,但是對于世界觀價值觀的概念還比較模糊,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理性與感性認識都得到提高。在閱讀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融入到文章的環(huán)境中去,自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討論。討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互助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行溝通與交流,既能改變自己錯誤的理解,也能從其他方面去認識問題。這樣的討論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并且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夠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3)案例模擬。案例模擬這種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運用和發(fā)展,已經很成熟。高中語文素質教育恰恰欠缺的就是這樣靈活的教學方法,應該將其和日常教學相結合。這種方法主要注重的是情境,將文章中的內容重現,讓學生能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去體驗和想象,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樣也能令學生更加貼近作者的創(chuàng)作,從而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
(4)總結。對前面的實施內容進行總結。找出其中的優(yōu)缺點,揚長避短,探索一條能切實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途徑,真正實現高中語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寧國英.淺談高中語文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3年02期
[2]湯祥云.中學語文素質教育內涵與途徑探析[J].科技資訊,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