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芳
摘 要 口譯教學是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翻譯要求也應該遵循信、達、雅的要求,具體來說,除了要將語句的本來意思表達出來,還需要展現(xiàn)出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類院校的口譯教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除了學生自身語言能力的差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習慣用法和文化差異,影響了口語翻譯的水平和質量。筆者結合自身在口譯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然后在實踐基礎上,對口譯教學方法的改進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 本土文化 高職 口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al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Culture in
Vocational Interpreting Teaching
HUANG Xuefa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ning College, Na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Interpre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its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should also follow the letter, and Elegance requirements, specifically,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tatement you want to express, you also need to show where inh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Howev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addition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kills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impact of the spoken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 level and quality.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their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ir own proposal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local culture; vocational; interpreting teaching
1 口譯概述
1.1 口譯的定義
口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主要的交流形式就是口頭表達,將自己獲取到的語言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它們準確地使用后另外一種語言形式流利地表達出來,從而實現(xiàn)語言和信息傳遞活動。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跨國、跨地區(qū)和跨文化之間的交際活動,那么口譯就是進行這些國際交流活動所使用的一種最主要的語言交流工具。
1.2 口譯的三大特點
第一,口譯是一種現(xiàn)場的雙語言翻譯活動,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不可預測性。在雙方進行雙語言交流時,口譯人員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頂住現(xiàn)場的壓力,快速進入雙語切換,將雙方的語言進行準確翻譯。同時對于現(xiàn)場的口譯人員來說,還必須具備快速的反應能力以及高水平的現(xiàn)場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二,具有即時性的特點。口譯的語言沒有具體的載體形式,具有很強的即時性特點,使得口譯也局具有該特點。為了能夠保證語言雙方交流的正常進行,口譯人員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語言信息準確地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形式,而且在轉換完成之后還需要取得應有的表達效果。
第三,口譯的信息來源和傳播方式具有多樣化和立體化的特點。國際交流活動涉及到的領域很多,例如政治、經濟、教育和法律等內容。從口譯服務的主體來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涉及到行業(yè)也有所不同。對于不同的行業(yè)而言,使用的專業(yè)術語已經成為限制口譯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問題。除了這些專業(yè)術語之外,還有一些成語、俗語和諺語,甚至是國家領導人演說中的經典語句,都需要口譯人員牢牢記住。
2 改進口譯教學方法的建議
2.1 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觀念
高職教師在進行口譯教學是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熟悉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們對異國文化的了解,正確區(qū)分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不同之處,培養(yǎng)對外國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在進行兩種文化的比較時,要增強學生對跨文化的適應能力,用一種開闊的胸襟包容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不要用本體文化的標準隨意評論其他文化行為。例如,筆者在進行口譯教學的過程中,在進行商務英語口譯的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禮儀性的問候,但是中外禮儀存在一定的差別,在向國內人員進行口譯時,就需要口譯的內容用本土化的方式來表達,而不能生硬照搬。如果口譯者的文學修養(yǎng)足夠,還可以翻譯成與之相對應的俗語和諺語等內容,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同理,在向國外人員進行口譯時,就要尊重他們的文化習慣。
2.2 盡量實現(xiàn)雙文化教學的一致性
根據(jù)“功能對等”這一個翻譯原則,要求在進行口譯時不能只追求字面意思的一致性,還需要將其中的文化因素反映出來,實現(xiàn)功能性的對等。從口譯的目的上來說,就是為交流雙方提供一種即時性的語言服務。如果在翻譯時會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則應該將口譯的準確、流暢和快速作為主要標準,并根據(jù)口譯的現(xiàn)場性、即時性等特點,盡量實現(xiàn)兩種文化的平衡,進行最地道的翻譯表達,這一點是高職口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例如,筆者在口譯教學時,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作為實例進行了介紹。在英語的書面翻譯中,通常是“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雖然這種翻譯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了原文的意思,也比較地道,但卻不適合用于口譯,受到其即時性的影響,口譯中經常使用的翻譯是“There is companion come from afar, not also said.”這樣就實現(xiàn)了雙方文化的統(tǒng)一性。
2.3 增強學生對異國文化的了解程度
在高職口譯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加強語言學習之外,夯實語言基礎之外,還有重視社會文化的教學,在承認各國文化差異這一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要讓學生了解其他國家文化的主要特點,對其他的國家文化的思考方式進行分析,在了解國外文化形成的整體背景之下,掌握它們文化中一些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這就好比本土文化中成語、歇后語和言語等,并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與它們相對應的用法。
2.4 在課堂上實現(xiàn)對異國文化的靈活應用
教師在進行口譯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口譯中的文化適應性原則,不能為了使其適應本土文化的語言習慣而故意歪曲它原本所要表達的意思。同理,在口譯活動中也不能片面滿足異國文化需求,曲解本土語言的原意。換句話說,文化適應性的原則就是要求學生們能夠靈活運用兩種文化,將表達者的原意準確使用對應的文化習慣進行傳遞和表達。國內的學者普遍認為,在口譯領域內,沒有普遍性的翻譯規(guī)律可以進行參考,只能依靠口譯人員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個人語言素養(yǎng),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靈活應用。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進行一些現(xiàn)場模擬教學活動。
2.5 加強口譯情境的實踐活動
高職口譯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升他們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想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的,就必須通過了課堂的口譯指導和實踐來完成。老師需要在課堂上加強口譯訓練,這樣才能提高他們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而且。隨著現(xiàn)代教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通過多媒體等教學方式,播放一些口譯現(xiàn)場的影像資料,就能讓學生身臨其將地感受現(xiàn)場的緊張氣氛。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展開實戰(zhàn)口譯訓練,將商務談判和國際會議的模式引入課堂教學中。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口譯的定義和三大特點進行了詳細分析,然后結合筆者的教學體會,從五個方面對高職口譯教學的具體方法進行了討論。在經過系統(tǒng)地討論之后,為了適應當前口譯市場的發(fā)展需求,就需要在口譯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處理跨文化交流和本土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問題,不斷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和口譯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靜芳.談本土文化對口譯教學的影響[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4(4):35-38.
[2] 李慶霞,劉薇.論口譯情景教學與本土化的結合[J].科技信息,2010.2(13):628.
[3] 鄧軍濤,許明武.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口譯教學——國際經驗與本土探索[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1(1):55-58.
[4] 蘇曉麗,逯陽,畢文慧.淺析英語教學中的本土文化滲透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青年文學家,2013.9(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