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得與學生及時討論交流,以助學生在寶貴的高中時代更加充實地度過,更加快樂地奮斗,正是教師工作的意義所在。只是,賦予這份職業(yè)的抽象意義,往往在具體的工作中被扭曲和誤解?,嵤陆M成了生活,卻也最易成為生活的負累。
關鍵詞:教與學;學習方法;思想;改變;德育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142-02
引言:
做一名人民教師無疑是光榮的。這曾經是一個夢想,充滿了吸引力:被簡化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毫無條件分享的經歷,被人單純地喜歡,以及兩個相對漫長的假期。當這個夢想終于被實現,才發(fā)現,它不單是光榮的,更是辛苦的。自七月份正式供職方家坡村新舟中學以來,擔任著高一一到八班的政治教學任務,以及高一三班的副班主任工作。工作任務之多之重超乎想象,但因為學科素養(yǎng)長期熏陶的原因,已習慣了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面對這樣的安排,依然盡力去準備和完成。
一、愛校與尊師
愛校方面。經過三個月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對學校已經形成較為初步的認識。部分學生反映校歌《新舟之歌》曲調低沉,認為不能夠和學校欣欣向榮的局面相稱;另外一些學生因為學校的飲食和購物超出自身的消費能力,所以對學校聲譽時有不當評論;新區(qū)的風沙和干燥以及樹木的稀缺都能夠引起學生思鄉(xiāng)與厭學的情緒。尊師方面。作為一名老師,要得到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尊重,除了要擁有精湛的講課技術和淵博的綜合知識之外,還需要獨特的人格魅力。教育要教會學生知識,更應對學生的一生都起到正面促進作用。
二、課堂紀律、發(fā)言與思考
政治課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比如本學期的必修一是經濟生活,圍繞貨幣、消費、就業(yè)、投資等展開,不但與學生當下的生活有關,更與他們將來更好地積累財富有很大的關系。作為一名稍有工作經驗的年輕教師,我逐漸通過較為淵博的知識取得了學生的信任,打消了學生們上課起哄、睡覺、聊天、開小差等念頭,課堂紀律井然。通過學生的表情和眼神便能夠得知學生在進行思考。但八個班的班風迥異,有些班級學生獨立性強,不愿集體作答,而愿默思后單獨發(fā)言;有些班級極愿集體回答,側重比較誰的聲音大;還有些班級,篤信沉默是金,任啟不發(fā)。這幾種情況,筆者認為對于學習效果來說是殊途同歸的,人和人的不同,就表現在這些無論如何都無法整齊劃一的細節(jié)上,毋寧說是為了他們好而要將這些習慣修改,不如用學生的話來說,是學校企圖要將他們“馴化”,而他們,從內心深處深深抵觸這種被“馴化”,與其讓學生把精力浪費在抵觸學校方面,不如讓他們在允許的范圍內,多一點自由,多一點個性的解放。等到他們“自由”夠了,會自覺地回到集體的懷抱,享受“規(guī)矩”的保護。
三、預習與作業(yè)
期中考試后,根據學生在文綜單科方面的略微優(yōu)勢,筆者果斷改變前半學期講多于練的較為傳統的授課方法,認為已經到了培訓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時候。經過重新統一要求,為學生養(yǎng)成有效的預習習慣而反復敦促。為打造高效課堂而更為認真地備課。爭取在短暫的四十分鐘內,既有上節(jié)課作業(yè)的點評,又有本節(jié)課內容的提問釋疑過程,并留有合理的當堂練習的時間。在較為緊湊的課堂任務中,學生集中體會到了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感觸,如稍作預習后新課內容變得簡單了;如提出的問題被肯定價值并全面解答后的喜悅,如又收獲了一個未發(fā)現的知識點,而且被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出來;以及將每一道練習題攻克后內心涌出的自豪感成就感……這些寶貴的情感經歷成為教與學的紐帶,也成為師生關系更為和諧的立足點。筆者由衷地認識到由政治科目所學到的思維方式對一個人智慧開啟的重要性,但也深刻地領悟到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善意的對待,多一點理解和支持,才是真正的政治精神。
四、對夢想的認知和追求
夢想是什么,那是擁有青春的唯美標志。當一名內向又刻苦的學生向我請教如何可以考進劍橋大學時,我的心被強烈觸動。是的,當我正值青春好年紀的時候,我又何嘗沒有過這些在外人看來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夢想?!我手把手地幫她在電腦前查找,搜集各種進入劍橋的條件,就像手把手地安慰當年的自己。她默默地看完禮貌地道了謝離開,留下我不知道她對夢想的熱望是否還在。第二天,在與德育學生之間的例行書信中她寫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好學生,但我敢問心無愧地說我在努力,我在拼搏,我在盡力。我每天都真的很忙很忙……我從來都沒有厭煩過這種忙碌,我喜歡這種忙碌的感覺……我希望在您這位良師的幫助下我能夠堅定地走完我的求學路,希望能夠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無疑,有她這樣用功的學生也是筆者的一種幸運。暗自慶幸當年初高中學習還是刻苦的,尤其語數外都具有單科優(yōu)勢,所以現在說起學習方法來還可以指導一二。在忙碌的生活中擠出時間來精心回復著一封封充滿期望的信件,內心常常被他們的真誠所感動。在回信的過程中,體會和學生交流的樂趣,也盡量從現實出發(fā),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給學生多一點啟發(fā)和幫助。
正值十六七歲的花季、雨季,學生可塑性強,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是人生的黃金時段。由于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的階段性不足,使得他們的思想和情緒都時有波動,不能自制。及時指點與幫助以助學生在寶貴的高中時代更加充實、快樂地奮斗,正是教師工作的意義所在,但卻總在具體的工作中被扭曲和誤解。瑣事組成了生活,也最易成為生活的負累。在瑣事的侵擾中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忙而不亂,忙而不慌,忙而不燥,要處理各種矛盾和狀況需要生活的智慧,而這種智慧又往往需要生活本身的經驗和教訓來獲得。在這一過程中,究竟誰是真正的受益者,誰又得到歲月無法彌補的缺憾。人生是一場不可逆的旅行,在別人的青春里書寫自己的故事,在這遙遠又蒼茫的方家坡,是我心中的愛,也是我心中的怕。
作者簡介:芮秀珍(1984-),女,2012年7月畢業(yè)于西南大學,哲學碩士,2013年7月于新舟中學任政治教師,研究方向:管理倫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