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芬
摘 要:結(jié)合教學實踐,簡明闡述“模仿”在學生習作入門時的有效使用。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習作入門;“模仿”
小學三年級,是“習作入門”的重要階段。雖然有一二年級“寫句”“寫話”作為基礎(chǔ),但語文教師還是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而這期間,“無米下炊”“語不成篇”“缺乏結(jié)構(gòu)感”則是最為凸顯的問題。如何幫助學生輕松通過“習作入門關(guān)”,筆者以為,巧妙地使用“模仿”,可以對學生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
一提到“模仿”,不少人便會情不自禁地把它和“鸚鵡學舌”“邯鄲學步”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不屑于去做一些創(chuàng)新和嘗試。其實讓我們縱觀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歷程,從牙牙學語到知識攝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生活中遍布模仿的痕跡。習作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寫”二者相統(tǒng)一的過程,其中有模有仿,先模仿,后創(chuàng)造,這是一條適合習作教學的普遍規(guī)律。那么,如何有效運用“模仿”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呢?
一、依葫蘆畫瓢法
“依葫蘆畫瓢”本是一句俗語,意為:照著真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放在習作指導過程中,則指在習作結(jié)構(gòu)上,引導學生以范文為藍本,進行模仿學習。初學習作者,常常會出現(xiàn)拿到題目無處著手,甚至主次難辨的現(xiàn)象,為學生提供可以參依的范文,便可減輕初學者的畏難情緒,從而以鞋取樣、積極作文。
例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的《趕?!芬徽n,較好地采用了倒敘的寫作方式,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趣事。文中倒敘的手法、首尾呼應(yīng)的方式以及緊湊的、渾然一體的結(jié)構(gòu)之美,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很好的習作引導范例,教師可以以此為范本,引導學生進行以“童年趣事”為主題的習作嘗試,幫助學生實現(xiàn)由“生活”到“語言”的轉(zhuǎn)換。
二、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這個成語,原意指: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在這里取其字面意思是指,指導學生在內(nèi)容上借用典范文章的材料組織形式,填上與新作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材料,從而表達類似的主題思想。這種模仿的好處是:不僅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約定的主題,而且具備組織材料的靈活性,即使一般初學者也不用擔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師》,連用詳略各異的七個事例,表達了作者對往日老師——蔡云芝先生的思念、感激之情。讀罷之后,我們對作者的文風筆法,尤其是他運用親自經(jīng)歷的事例來反映主題、表達思想的方法,成竹在胸。老師這時若能趁熱打鐵,出示《我的××》等類似題目,讓學生當堂練筆,如果沒有缺乏生活體驗的意外情況,多數(shù)學生還是能夠輕而易舉地寫出符合要求的可讀之作。
三、舊瓶裝新酒法
“舊瓶裝新酒”出自《新約·馬太福音》,比喻用舊的形式表現(xiàn)新的內(nèi)容。這種習作指導方法主要是指模仿他文的語言技巧,并應(yīng)用于作文表達實踐,從而達到迅速提高自己的習作表達能力和表達效果這一目的。
例如,學習了《明天我們畢業(yè)》一課后,學生大多會在文中大量的排比句中感受到深深的眷戀之情。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出示名家名篇中對排比句式的有效使用,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激昂的“當你……當你……當你……”對學生進行句式練習和習作指導。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靈活地運用這一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模仿”中增長知識,同時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yīng)變能力,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對于習作初學者來說,緩釋畏難情緒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讓其“眼中有文、腦中有事、心中有話”,有效使用“模仿”,可以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順利通過習作入門關(guān)。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