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瑩
摘 要:《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是“十一五”廣東省教育科學課題《義務教育階段七~九年級作文一體化訓練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具有鮮明特色,是易于操作的對作文教學的新探索。本文嘗試通過論述“初中作文一體化”的內(nèi)涵,揭示基于《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的閱讀在準確把握閱讀尺度下,所具有的主題式、主線型和主動性特點,并依據(jù)有效教學理念,闡明在語文實踐中,基于《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的閱讀對寫作的有效性,就是真正促進了學生的寫作自由。
關鍵詞:作文一體化;語文實踐;閱讀尺度;有效教學
《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是“十一五”廣東省教育科學課題《義務教育階段七~九年級作文一體化訓練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是緊緊圍繞現(xiàn)行的初中語文課程,立足單元主題板塊的編寫體例,結合初中學生寫作、閱讀、綜合性學習的實際,依托快速作文技法,選擇、重組、整合、提升而成的,具有鮮明特色。
一、對“初中作文一體化”的認識
1.“初中作文一體化”的界說
“作文一體化”是我們“十一五”廣東省教育科學課題《義務教育階段七~九年級作文一體化訓練有效性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以教材內(nèi)容為主線、以主題活動為載體、以快速作文為技法、以發(fā)展性評價為主導的寫作教學形式。它是語文教材、學生生活和教師寫作教學研究等教學資源的一體化,是寫作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的一體化,是寫作過程與發(fā)展性評價手段緊密結合的一體化?!俺踔小笔侵噶x務教育階段七~九年級學段,是對“作文一體化”的時間限制。這也包含著“作文一體化”可以在“初中”之前或之后開展的意味。因此,“初中作文一體化”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七~九年級學段開展的作文一體化,是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對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fā)、合理利用,是對多種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
2.“初中作文一體化”的性質(zhì)
(1)“初中作文一體化”是一種寫作教學新模式?!俺踔凶魑囊惑w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有:活動開啟、閱讀推薦、主題活動、技法指導、寫作實踐、成果展示與反思。一個主題學習一般歷時四周,課堂教學需用6課時。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時間安排用“一體化教學安排表”清晰呈現(xiàn),再加上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清晰的操作流程,整個教學過程就特別清晰,便于操作。整個教學過程貫穿發(fā)展性評價,注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動態(tài)過程。
(2)“初中作文一體化”是一種語文實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表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作為一種作文教學模式,“初中作文一體化”理當是“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包括聽、說、讀、寫、積累、感悟、科學訓練等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語文實踐,借用一個說法,就是“培根”,即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到語文之根、人格之根?!俺踔凶魑囊惑w化”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其中的“主題活動”是綜合性的實踐活動,設計有演講、朗誦、辯論、競選、攝影、拍賣會、影視欣賞、情景劇表演等活動形式,是語文實踐最有特色和創(chuàng)意的體現(xiàn)。
(3)“初中作文一體化”是寫作教學的必然?!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規(guī)定,“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更提出,應注重寫作教學與綜合性學習之間的關系,“注重作文與做人的關系”,“應多從寫作去考察評價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就是圍繞單元教學主題,把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編在一起,安排在每一個單元后面,與課文閱讀教學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單元教學主題。這是一種提倡,更是一種有效學習的必然?!俺踔凶魑囊惑w化”正是積極響應了這種倡導,用“主題活動”把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再與閱讀相聯(lián)系,構成了教學內(nèi)容的完整統(tǒng)一。學生在寫作前,有閱讀借鑒、活動體驗,有感受交流,有技法指導,遵循了寫作的科學過程。這是我們追求寫作教學有效的必然選擇。
3.“初中作文一體化”的教學內(nèi)容及相互關系
通過對教學資源、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寫作過程進行了選擇、重組、整合、提升,“初中作文一體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閱讀、活動、技法、寫作四大教學內(nèi)容。四大教學內(nèi)容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相對密閉的“主題”學習內(nèi)容;各“主題”學習內(nèi)容統(tǒng)一起來,就構建成一個完整的、自足的寫作教學內(nèi)容系列。它又把發(fā)展性評價這一評價手段“內(nèi)置”各教學內(nèi)容,使每一個教學內(nèi)容都具有自我評價發(fā)展功能?!俺踔凶魑囊惑w化”的閱讀、活動、技法和寫作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
閱讀、活動、技法,位于底層,構成寫作的根基。它們相互聯(lián)系,互相促進。閱讀明確了活動的主題,積累了寫作的技法,活動的開展、技法的學習反過來促進閱讀理解,使閱讀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顒訛榧挤ǖ倪\用提供了最真切、具體的材料,技法的運用讓活動中零亂的材料變成有序的寫作素材。閱讀、活動、技法都是為寫作服務的,共同為寫作準備寫作的主題、內(nèi)容、語言、結構等。
寫作,位于頂部,是“初中作文一體化”的目標,由閱讀、活動、技法三者自然交融而成,受三者制約。但一個個相對密閉的“主題”學習內(nèi)容,由于有明確的寫作目的,也會制約對閱讀、活動、技法的選擇。
寫作、閱讀、活動、技法又通過發(fā)展性評價這一內(nèi)置的評價手段,促進相互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使教學內(nèi)容形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
因此,寫作的自由受到三者形成的根基限制:根基越寬廣,寫作在同一高度水平面的位置越自由;根基越厚實,寫作越能自由達到可能的高度。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學生的寫作水平很難提高,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在同一水平、甚至是低水平徘徊。
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閱讀、活動、技法三者任何一個向廣度發(fā)展,都會使寫作的根基擴大。同時,三者只有協(xié)調(diào)向上發(fā)展,根基才能更深厚。這也就意味著,寫作要想取得自由,必須在閱讀、活動、技法三者的廣度、深度和相互關系上下工夫。
二、基于《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的閱讀
《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是課題的研究成果,以“閱讀推薦”“主題活動”“技法指導”“寫作實踐”的形式,具體呈現(xiàn)了“初中作文一體化”的教學內(nèi)容,具有鮮明的特色。這種特色集中體現(xiàn)在:它精選教材課文、課外經(jīng)典與美文,整合教材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生活,提升教師寫作教學研究資源,重組寫作過程。
基于《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的閱讀,實質(zhì)上是一種閱讀教學行為,是課堂的閱讀教學和課外的閱讀實踐的綜合。它是以“閱讀推薦”為具體教學內(nèi)容,以“課文鏈接”“名著推薦”“美文欣賞”和“閱讀積累”的形式展現(xiàn)。
為什么要如此安排?這來自于我們對閱讀尺度的精準把握:必需、夠用、精要。
這里所說的閱讀尺度,首先是一種閱讀的標準,是要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的;其次是一種閱讀的策略,是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教學實踐,是在充分考量“初中作文一體化”的教學內(nèi)容及相互關系下作出的明智選擇。因此,基于《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的閱讀,具有如下的特點:
1.主題式
這是對教材單元主題特色的繼承與發(fā)展。單一、明確的主題有利于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閱讀的四部分內(nèi)容都緊緊圍繞明確的主題展開,使某一段時間的閱讀視閾相對固定,便于集中精力,利于豐富對主題的認識,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2.主線型
各主題之間呈線性關系。不是直線,而是螺旋線。如四大板塊“關注”“體驗”“感受”“感悟”的順序安排,就由淺入深,從直觀體驗到感受思考,螺旋線發(fā)展,遵循了學生能力發(fā)展的特點,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利于學生能力的逐層提升。每一板塊的三個主題,又力爭涵括學生同一認知層面的生活整體。
3.主動性
閱讀的關鍵在學生,教師只是起引導、激發(fā)興趣的作用。因此,材料的選擇要貼近學生,又給予精神引領、思想熏陶。如“名著推薦”中,選擇了曹文軒的《細米》、姜戎的《狼圖騰》、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龍應臺的《目送》等,都是學生特別喜歡讀的書目。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自然很高,讀得主動。在課堂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運用,再加上內(nèi)置的發(fā)展性評價方式,讓學生能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閱讀狀態(tài)與過程,也會推動學生的閱讀向自主、自覺發(fā)展。
三、對寫作的有效性
基于《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的閱讀,對寫作的有效性具體表現(xiàn)在哪?判斷標準是什么?“有效教學”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提出來后,不少專家、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闡述。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廣義地說,凡是能有助于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也有人認為,既促進學生發(fā)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論述雖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即以學生為教學、學習的主體。
1.判斷有效性的標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初中的“寫作”有具體的“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還有實施建議。但綜合起來而言,就是要讓學生達到寫作的自由,即寫作選擇的自覺、寫作過程的自主和寫作評價的自由。這也就成為我們判斷基于《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的閱讀,對寫作的有效性的標準。
2.對寫作的有效性具體表現(xiàn)
(1)促進了學生寫作選擇的自覺。圍繞主題的大量閱讀,使學生有了豐富的寫作積累,如主題思想、寫作素材、寫作技法、語言表達等。學生面對每一個具體的寫作任務時,就會有自覺的選擇。如2013年廣州市中考作文題目《出錯》,就與“關注自我”“關注他人”“體驗生活”“體驗情感”等主體閱讀有直接的關聯(lián),學生有很大的選擇空間,能夠自覺選擇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內(nèi)容來寫,當然也就能寫出較高質(zhì)量的考場作文來。
(2)促進了學生寫作過程的自主?;凇冻踔凶魑囊惑w化學習指導》的閱讀,每一個閱讀主題的完成,都會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同時進行寫作任務。學生就擁有了寫作的自主權。
(3)促進了學生寫作評價的自由。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隨機的評價較多,這就需要學生形成自動評價:關注自己的閱讀態(tài)度、關注自己的閱讀發(fā)展。同時,也就促進了學生寫作評價的自動:評價自己寫作的態(tài)度、寫作的發(fā)展。在形式上,可以自評、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覺得哪種方式適合自己,自動選擇。
總之,只有閱讀達到了寫作所需要的尺度,學生的寫作自由才會真正到來,這也就促進了學生的自由生長。
參考文獻:
[1]王希愚.初中作文一體化學習指導[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
[2]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麥曦.有效教學的理念、策略和方法[J].基礎教育參考,2007(6).
[4]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