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
【摘要】本文從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生活融入地理課堂體味學習地理的樂趣,以及評價方式的轉變等方面闡述了如何使地理課堂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適應新課改的浪潮,煥發(fā)新的活力,讓充滿活力的高中地理課堂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有效載體,為廣西新課改的順利推行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新課程 民主合作 學習興趣 煥發(fā)活力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5-0069-02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而學生的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是主體意識的本質特性,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那么對于教師來說,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個人的專業(yè)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盡可能地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xiàn)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過多地強調地理知識的記憶和模仿,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一講到底,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講,這樣就會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對新課改的挑戰(zhàn),如何讓我們的地理課堂煥發(fā)新的活力呢?筆者以為:
一、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師生平等,民主合作。新課程下的教師應當從傳統(tǒng)的、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舊框框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構建一種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能放下架子做到師生平等,積極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拉近師生距離,消除因師生關系不平等導致學習興趣低落的現(xiàn)象。筆者采取了許多方法,收效很大:1.上課前一、二分鐘講個笑話或者最近的時事新聞。2.師生共同演示表演。3.分組討論法。這些別開生面的課堂形式讓學生的激情得以釋放,思維的靈光得到不斷閃現(xiàn)。
(二)學會傾聽,多角度的賞識學生。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特別是政、史、地三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對于向來"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zhàn)。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一個育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的學會傾聽,鼓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探索的態(tài)度對教師提出質疑乃至爭辯,形成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其整體素質的"教學對等"的"關系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教師又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xiàn)。唯有此,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不斷的激勵中得到尊重,進而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切實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習地理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這說明,如果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他們就會對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熱情很高,思維也會非?;钴S。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討、發(fā)現(xiàn)的時間,將枯燥無味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轉化為形象生動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生活融入課堂,體味學習地理的樂趣
新課程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地理從生活中走來,再有目的地將地理問題提煉出來,讓地理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識,又有利于發(fā)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實例融入地理。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地理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xiàn)實生活中,使地理課堂活起來。例如在學習自然地理知識的時候,家鄉(xiāng)桂平的低山丘陵,珠江流域沖積平原,冬溫夏熱夏季高溫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荔枝、龍眼等亞熱帶水果,酸性的紅壤和茶樹、衫樹等等就是很好的教學實例;還有城市的高樓,十字路口的紅綠燈,農(nóng)民的稻田和甘蔗地,壯族"三月三"歌節(jié),以及桂平的西山風景旅游區(qū)、金田洪秀全起義遺址、北回歸線標志公園等等相關的人文地理事物,如此親切,如此觸手可及,全成了學習地理的素材。生活中的時事新聞,比如2014年2月份我國北方很多城市的霧霾天氣,引導學生區(qū)分霧和霾不同成因和危害;又如2014年3 月8日馬航失聯(lián)事件指導學生讀圖并在旅游中要注意的交通安全問題,回歸課本。把生活實例融入我們的地理課堂,這樣的學習無疑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內(nèi)驅力,使所要學習的地理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二)地理問題回歸生活。地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我們要創(chuàng)設運用地理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在教學《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可以問"我們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呢?"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學生列舉出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甚至有學生寫成文章提交給相關部門。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對地理內(nèi)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了課堂的活力,同時也達到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
四、優(yōu)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課堂活力的有力保證
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以結果的正確與否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兜乩硇抡n程標準》中強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地理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要看課堂內(nèi)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如:思考時是否積極,小組討論時是否投入,能否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等。有的學生上課思維積極、敢于打破常規(guī),有的學生解法比較簡易、獨特等等,教師應結合這些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同時,也要打破教師評價的單一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把自評、互評、組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使地理評價"為促進學生發(fā)展而評價"。只有這樣,學生在評價中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真正使評價成為學生發(fā)展的"推動器"。
綜上所述,新課程高中地理課堂必將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懂得結合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fā), 使課堂變得精彩紛呈,同時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成功感、滿足感及地理學的美感,從而實現(xiàn):人人學習有價值的地理,人人都獲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難道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地理課堂活力嗎?
參考文獻:
[1]郭東岐主編.《新課程標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蘇立康主編.《現(xiàn)代教育思想》.北大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