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珍
內容摘要:情感教學是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重點突出的內容,是針對目前教學中只重認知、忽視情感的現(xiàn)實提出的教學策略。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而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這一特點又決定了語文教學較之其他學科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更具有優(yōu)勢。針對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由于情感缺失而出現(xiàn)的教學效果降低,學生厭學、身心健康受損、個性片面發(fā)展等一系列現(xiàn)象我們應從教學理念、教材本身、學科性質及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方面去呼喚語文教學中情感的回歸。
關鍵詞:中職語文 情感教學 意義 方法
在漫長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并未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這不僅導致了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了種種失衡現(xiàn)象,更制約了現(xiàn)代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當今社會,教育工作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更有效地培養(yǎng)一代新人,這需要更充分地發(fā)掘教學潛能。于是,情感教學就被推上了現(xiàn)代教學的舞臺。那么,究竟什么是情感教學呢?
所謂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這是作為教育者的人對受教育的人進行教育所應實施的真正的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①然而,現(xiàn)實中真正做到情感教學的教師并不多。許多教師在講解時為了追求所謂的透徹,寧愿將生動的作品支解得四分五裂。所謂的“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不過是一些教師在教師大獎賽中慣用的手段罷了。慢慢地,學生的心靈已不再敏感,也不再多愁善感,教師在講臺上激情澎湃,學生卻在下面昏昏欲睡。綜上所述,課堂教學必須呼喚情感因素的回歸。實際上,語文課程在情感教學運用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主要表現(xiàn)在:
從教材本身來說,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雹谖膶W作品無一不是作家情感噴涌的結晶。語文教材選取的大多是文質兼美的作品,語文教師面對的,語文課堂提供的皆是異彩紛呈的情感的海洋。語文教學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作品中凝聚的作者的靈感、激情和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操,從而影響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即我們常說的作品情融入學生情,作品情凈化學生情,作品情提升學生情。這就要求作為銜接學生情和作品情紐帶的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大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使學生在富于情感的狀態(tài)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熏陶,提高文化素養(yǎng)。
從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來說,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工具性是指語文的運用能力及實用功能,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特點。而它的人文性是指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人們對教育作用和未來社會需要的認識深化,教學培養(yǎng)的目標也在不斷豐富著其內涵:由過去的“智能型”、“知識型”向“個性全面發(fā)展型”的方向發(fā)展。其改革思路也從過去的單從智能因素外部入手拓展到有著歷史淵源的情感教學思想。因此,情感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一點在新課改中有著深刻地體現(xiàn)。
從學生的主體地位來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認為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本質的核心?,F(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證明,教學工作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運用先進的現(xiàn)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方能達到發(fā)展學生潛能,為社會培養(yǎng)健全人的教育目的,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就包括情感因素在內。由于教育體制的束縛,現(xiàn)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情感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也抹煞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有悖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因而,我們必須緊跟時代腳步,重視情感教學并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在實際教學中,情感教學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語文教師對學生的真情及師生情感對接
要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情感教學,教師首先要有熱愛自己職業(yè)的熱情,這份熱情也是教師做好工作的根本動力及前提。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是教師行動的折射,教師在課堂上是否精神飽滿、熱情洋溢,能否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得看它是否投入自己的感情,是否和學生進行交流。同時,教師必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表情。事實證明,一個面帶微笑,懷著喜悅心情走進教室的教師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溫暖,從而會使學生敞開心扉,又快又好地接受新知識。反之,則會使學生感到壓抑緊張,從而阻礙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接受,無疑就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效果。注重情感教學,只熱愛自己的職業(yè)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用心愛學生。教師這個職業(yè)有其特殊性,教師整天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命。新課改中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人際觀念,由權威服從型向民主、融洽的朋友式轉變?!苯處煂W生的愛滲透到教學中去,既改善了師生關系,又使學生“親其師”且“信其道”,③這不但緩解了課堂氣氛,縮短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為師生情感互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這種前提下,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教師要飽含激情,首先自己能感動自己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者通過語言傳達自己的感情。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走進課文,走進作者,走進作品中的人物,在上課時,要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因素,以自己飽含激情的語言打開學生的心扉,將作者之情通過自己的語言傳達給學生,將學生引入文中的境界,用“真情”促進學生的“實感”。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語言樸實且處處洋溢著深情。然而由于現(xiàn)在的學生對親情的感知比較遲鈍,對他們來說讀懂課文容易,領會其內在的感情就比較困難。作為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兒時上學,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雨交加,父母總會接送我們;引導他們回憶晨起微光下辛勤準備早餐的父母,夜幕降臨時還在忙碌的身影,周末回家門口翹首期盼的急切,生病及不快時無言撫慰的大手,點點滴滴都是父母愛的體現(xiàn)。父母永遠是孩子心中安全的港灣,而很多人卻因為習慣而忽略了父母的愛。有一天如果真的失去了父母,我們也會是老舍先生說的那樣“像失了根的花草”,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閱讀課文,作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愧疚之情也就不難理解了。許多課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用心投入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命運,感受他的樂與悲。將自己真實的情感融入文中,教學時怎么可能不激情洋溢呢?當然感動自己的同時也影響學生,感染了學生。endprint
三.方法因文不同
以教師之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入文體驗感悟,使教師情、作品情、學生情三情合一,從而達到共鳴。在這里,教師可以有許多種方法,需因文而異。
(一)由導入引起懸念,以情引情。課的起始,學生情感受到激發(fā),從而主動探究,這既活躍了課堂,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離太陽最近的樹》從刀郎的《喀什噶爾的胡楊》導入,先讓大家談談對胡楊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今天我們就跟隨同樣出生于伊犁的畢淑敏一起去看看那些和胡楊具有一樣品質的樹吧!”這樣一來,在課的開始就會激發(fā)起學生的熱情,畢淑敏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她和我們一樣出生于伊犁?離太陽最近的樹到底是什么樹?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這樣良好的開始也成功的課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抓住傳遞情感的重要語句,咀嚼、推敲,讓其中蘊含的思想和喜怒哀樂的摯愛深情通過教師傳遞給學生,從而引起共鳴、震撼。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文字平淡,但其中蘊含著極為真摯的人情。今昔盛衰的悲涼且不去說,而物在人亡,睹物思人之惆悵、悲涼之情滲透至紙間。文中許多有關語言、動作、情態(tài)的細節(jié)描寫都蘊含著三代女性對自己的愛。既有老祖母的垂問、關愛之情,又有時刻關心兒女飲食起居的慈母之情,還有盡在不言中的夫妻恩情。如“吾兒,久不見若影,何日竟默默在此”“兒寒乎?欲食乎?”等。教師只要把文中蘊含真情的句子挖掘出來,以情激情,從而使學生感動,就會使學生逐步滋長出對父輩的感恩之情,對同輩的深厚友誼。這對于他們日后茁壯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三)默讀和朗讀交替進行,引導學生體悟情,表達情。詩文的語言總是充滿情感的,借助朗讀、默讀可從語氣、語調、語感中體味不同的情感。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中許多語句只有大聲朗讀,才能體會到演講者心中猶如一團熾熱的火焰,從肺腑中噴射的激情,“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xiàn)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作者從現(xiàn)狀出發(fā),提出自己的“夢想”——消除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使黑人真正獲得平等和自由。朗讀,才能有氣勢,把感情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讀,既能鍛煉語感,又能滲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更有助于教師的講解。
(四)要適當?shù)剡\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較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而言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道士塔》一文,放映莫高窟里生動形象、活靈活現(xiàn)的壁畫、雕塑,學生內心自然而然就會升騰起對祖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自豪感,當視角轉換到壁畫被粘走的地方,“落后就要挨打”的恥辱、對王道士做法的憤懣又會油然而生,教師再加以引導,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容易很多。但是,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不要喧兵奪主,畢竟這些手段只是輔助教學的,不能取代語文教學。
情感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如用表情來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用情景來烘托課堂中的情感氣氛,用課堂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等,語文教師只要掌握好情感教學的技巧,挖掘好作品中、課堂中的情感因素,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注 釋:
①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2頁
②郭晉稀《文心雕龍注譯》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2年3月第560頁
③陳戍《禮記校注》岳麓書社 2004年5月第265頁
(作者單位:新疆伊犁州財貿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