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輝
摘 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農村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直都是廣大教師深究的問題。農村學生由于一些主觀原因或客觀原因的影響,對科學基本上都不感興趣,加上學?;A設施落后和人們科學素養(yǎng)的普遍偏低,導致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一直都提不上來。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農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315-01
小學科學課,它是一門科學啟蒙教育課,是語文、數學、外語等其他基礎學科根本無法替代的課程,如果我們不重視農村地區(qū)的科學教育,就等于在扼殺農村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無疑是對兒童科學興趣的扼殺。
一、分析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現狀,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
1、學生缺乏學習科學的興趣
小學科學學科的設立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能力,而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往往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只有先讓學生對學生產生興趣,學生才會有自主探索的內動力。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等種種原因,在農村學校,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普遍不高,大多數學生潛意識里就把科學課列為“副科”,教師的科學課時不時又會被擠課、占課,小學科學課教學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科學課設立的意義得到切實的發(fā)揮,教師必須從課堂入手,改變現狀,加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科學探索奠定基礎。
2、教學觀念落后,科學素養(yǎng)不高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民占大多數,由于不少鄉(xiāng)村科學文化知識相當缺乏,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還非常盛行,給他們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損失,由于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許多農民孩子都還缺乏應該接受的教育,甚至還發(fā)生了一些不該發(fā)生的悲劇。在教師方面,很多教師都是抱著“走過場”的態(tài)度,教師授課方式陳舊,認為只要領著學生讀一讀,念一念就行了,可見農村小學科學課至今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科學教師作為小學生科學學習的啟蒙者、科學知識的傳播者、科學方法的引導者,我們就應該熟練的掌握教學技能和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的教學新理念,認真做好課堂教學,多利用課堂時間去引導學生思想的轉變,讓所有人都重視科學,重視課堂。
3、教學資源不足,設備簡陋
由于農村經濟實力的落后,加之主觀上的一些原因,科學教學的投入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教學資源不足,實驗教學設備簡陋。許多教室里連基本的教學設施也沒有,更談不上用電視進行錄像教學,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大多數小學實驗儀器、藥品不全,許多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都無法進行,這讓搞科學教學的教師感到非常困難。教學資源問題確實給小學科學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難題,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zhèn)湔n、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yè)、講評作業(yè),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掌握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其次,教師還可以自制一些教具,帶領學生合理運用身邊的一些資源,引導學生去做一些簡單的趣味實驗,家庭實驗等,盡量縮小教學資源不足帶來的影響。
二、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課程資源,讓課堂“活”起來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索能力得到培養(yǎng)的地方,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因為一些課堂教學的難題就放棄小學科學課堂。在農村,科學教學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農村孩子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開發(fā)與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把這些資源集中起來,帶進課堂,讓課堂“活”起來。如在教學《流動的的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知道水除了無色、無味、透明、會流動外還有哪些性質,我先安排學生在家了收集一些小塑料杯、別針、硬幣等農村隨處可見的實驗器材,上課時,我在安排學生往盛滿水的小塑料杯里裝曲別針,用滴管在硬幣上滴水,學生們興趣盎然,在看到塑料杯里的水與硬幣上的水鼓成了面包形狀,還不流出來時十分興奮、好奇。這時我在給學生講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學生很快就理解水的表面張力是怎么一回事了。利用身邊的可利用資源開展課堂小實驗,使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既學得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達到了科學教學從知識、興趣、能力和探索四個方面的教學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充分利用農村自然環(huán)境,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課堂的教學只是為學生打下學習的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用有所獲。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教學中教師注意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huán)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huán)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教學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一個活動可能是一節(jié)課,也可能是幾節(jié)課,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應積極給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探究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實踐活動,從課堂向課外拓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因為種種原因就放棄科學教學。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為了他們能更好的成長,教師要善于利用我們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廣泛結合農村教育資源,為農村小學科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探尋出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1] 夏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對策(OL).小學科學網.教材之窗,2008.4.5
[2] 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