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學優(yōu)勢,加強對其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要發(fā)揮這一途徑的作用,就需要師生增強自學意識,并將其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而作為學生,則應具有自我導航意識,能不斷地調整自己,塑造自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完善自我的活動中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學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293-01
自學能力是指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即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新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睘榱碎_發(fā)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引入課文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chǎn)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tài),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自學興趣,首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要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比如,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是,要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 的“飛”和題目中的“飛”,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chǎn)生疑問,經(jīng)過查字典,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于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fā)起學生自學、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其次,教師要設法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去。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等教學資源,再現(xiàn)文中所寫的情境,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緊接著,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二、教給自學方法,培養(yǎng)自學信心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在學生自主閱讀時,教師有必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給學生一把打開文本的鑰匙,選擇不同類型的短文,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自學,讀懂短文,在班里還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定期交流學習經(jīng)驗,使同學們能互相學習,從而激發(fā)思維,共鳴情感。這樣也給學生樹立了一種不能孤立地去讀一篇文章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其價值在閱讀活動本身,盡量不以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除了教會學生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外,還要教學生通過對重點詞或重點段落的理解來理解文章內容,還教會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或重點段落的理解來理解文章內容,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
樹立學生的信心。教師的一句稱贊,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種興奮劑,能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孩子們的表現(xiàn)告訴我們,教師善于用親切的語言來評價學生,能帶給學生學習的快樂,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敢想敢說,更加充滿自信,從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高。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在課堂上,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三、制定合理計劃,培養(yǎng)自學習慣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制定一個合理的月度計劃,自學的計劃也就是閱讀的計劃,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一些名人的讀書經(jīng)歷及建議,給學生以指導與啟示。讓他們在閱讀中去借鑒別人讀書的方法,然后正確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有時也可以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交流自己的讀書經(jīng)驗,通過交流和實踐,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計劃和方法。
大綱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在剛開始時,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覺得精彩的句子或片段標出來,逐漸地教師可以適當提出對文章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結構安排、主題思想、拓展聯(lián)想等方面的學習要求,不斷增強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的能力。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會有所收獲,也會產(chǎn)生疑問。為了避免這種隨時遺忘的現(xiàn)象,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因此,我們要經(jīng)常跟學生講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習慣的好處,讓他們明確要培養(yǎng)哪此好的自學習慣,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中,貫穿于平時聽說讀寫訓練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細心培養(yǎng)并持之以恒,直到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總之,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教育活動中,還須進一步創(chuàng)造條件,抓住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以期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不能要求過高,根據(jù)個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自學要求。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體會到學習中的成功感,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然后,逐步加深難度,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