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琳琳
摘 要:講述教學京劇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梨園風采;京??;教學設計
去年暑假開學,我任教八年級音樂,翻開目錄感覺頭都大了,第二單元《梨園風采》除了京劇的欣賞,還涉及京劇的學唱。我認為:學生對這一單元肯定不感興趣,課堂上又會出現(xiàn)死氣沉沉的氣氛。
去年聽了省優(yōu)質(zhì)課《唱、念、做、打展梨園》,這節(jié)課可謂是教師講得精彩,學生學得投入。同樣是學習京劇,在那節(jié)課中孩子們不也是興趣盎然嘛!我就有一股也想嘗試的沖動,有了這樣的想法,我覺得還得先從自身努力,對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精心設計。因此,在課余時間我就早早地對第二單元進行了備課,熟悉教材,網(wǎng)上收集相關知識,學唱唱段。
我覺得京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yǎng),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我對課堂作了精心的設計。
課堂首先要讓學生走進京劇的氛圍,課堂導入我選取了2014年春晚上的戲曲聯(lián)唱。這一段作品短小精悍,能夠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學生基本上都聽過,相對比較熟悉,通過唱段中人物的特征又很好地銜接到京劇行當?shù)慕虒W。
京劇唱段的欣賞在這一單元占很大比重,在欣賞每段音樂前,我對提問進行了設計,做到了有效提問,同學們的“聽”和“思考”就有了針對性。如,在欣賞唱段《我正在城樓觀山景》時,我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生角的嗓音有什么特點?唱段的節(jié)奏、速度怎樣?通過對音樂要素的分析,引導學生總結(jié)人物的情緒、性格等。
學唱《兒行千里母擔憂》時,我先帶領學生“吊嗓”,找到演唱京劇的感覺。再學習京劇的咬字,碰到不好學唱的句子時,我就談自己對句子的感觸。一堂課下來,學生已經(jīng)能跟著節(jié)奏、打著板唱得有模有樣了,幾個平日里調(diào)皮的孩子也唱得很帶勁,這說明課堂已經(jīng)激起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上,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實踐和探究,唱一唱,做一做,念一念等,在自由參與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活動中獲得了京劇知識,感受了京劇的魅力。在欣賞《打虎上山》時,學生對楊子榮策馬揚鞭的動作很感興趣,我就和他們一起模仿,同時又合理自然地融入了京劇的三大藝術特征“虛擬性、程式性、綜合性”,學生由此對京劇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論高度。在他們參與實踐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語言鼓勵,我知道,學生在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時,他們能學得更好。
幾節(jié)課的京劇教學,孩子們絲毫沒有厭煩的情緒,他們對京劇不感興趣更多的源于不熟悉。通過這次的嘗試,我對以后的京劇教學會更有信心,尋找更好的方法和途徑,讓更多的孩子愛上我們的國粹——京劇。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