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如群
【摘要】小學低年段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能力普遍不強,究其原因可以分為三點:對生字詞的不理解、生活閱歷不夠和教學模式偏離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說到底還是需要想辦法對課文加深理解,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文本細讀法。文本細讀法重視的是文章的結構、細節(jié)、修辭與中心思想,研究對象是文本本身,對于小學低年段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主要從一篇課文的這四點來入手分析。
【關鍵詞】文本細讀法 小學語文 低年段學生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83-02
文本細讀是英美新批評學派的術語,英美新批評派代表人物燕卜蓀在《含混的七種類型》一書中,主張“對詩歌進行分析性的細讀”。文本細讀法放在小學語文教學法上,則可以理解為是對語文課文本身進行的一種語義學的解讀方法。這種方法在段落結構、文本細節(jié)、修辭手法、中心思想上都有獨特的解讀方法,本文將通過小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課文《翠鳥》來具體闡述文本細讀法在培養(yǎng)小學語文低年段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優(yōu)勢與特色,以供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者們參考、借鑒。
一、小學語文低年段學生閱讀能力障礙因素
(一)對生字、生詞的不理解
小學低年段學生基本上是5-10歲的孩子,知識儲備非常有限,遇到一些難度較大的課文,里面有一些生字、生詞,勢必就會影響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如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課文《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題目中的生字就有三個:鄧、爺、植。學生們如果不認識這幾個字,那么文章根本無從下手,更不要說總結段落大意了。久而久之,連文章都看不懂,更別提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了。
(二)生活閱歷不夠
生活閱歷對于理解文章也是大有益處的。10歲以下的小孩子正處在父母呵護的少兒時期,對于課文中的許多內容都沒有經歷過,無法產生共鳴,所以會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偏差。如《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第二段詳細描述了鄧爺爺植樹的動作,如果會植樹的孩子看到這一段,則會顯得感興趣,在這個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上都很容易接受,對閱讀能力也是一種提高。
(三)教學模式偏離文本
現(xiàn)如今,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依然呈現(xiàn)出單調、呆板的缺點,教師普遍采取知識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式。除此之外,在新媒體技術普遍傳入學校以來,小學課堂上也要求教師利用PPT課件來講授課程,因此,教師為了使課堂學習方式更加多元,便采取了很多教學方法,表面上是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卻大大偏離了根本,這種做法只是使學生們在課堂上更加放縱,但卻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毫無關系。
二、文本細讀法在培養(yǎng)小學語文低年段學生閱讀能力中的具體應用
(一)重文本細節(jié)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課文《翠鳥》,是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小散文。根據(jù)文本細讀法,細節(jié)是需要學生經仔細閱讀課文之后得出的,包括生字、重要的詞語、字眼等等。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可以采取小組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結合,把班級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尋找的內容依次為生字的記憶、描寫翠鳥的形容詞、表現(xiàn)翠鳥動作的詞語、表現(xiàn)全文思想的文眼。教師告訴學生們如何去完成這些任務。在課堂上,老師對于布置的任務采取組長代表陳述的方式,對于其答案給予適當?shù)丶m正,并在黑板上根據(jù)學生總結的詞語進行板書的書寫:
生字:上下結構:翠(平舌四聲cui) 希 赤(翹舌四聲chi)
左右結構:逮(偏旁記憶) 褐 腹(偏旁記憶)
翠鳥形容詞:翠綠色的 橄欖色的 淺綠色的 赤褐色的 透亮靈活的 又尖又長的 銳利的
翠鳥動作詞語:緊緊地抓住 疾飛 注視著 蹬開 像箭一樣飛 叼起 貼著
文眼:真、遠遠地看、多停一會兒
(二)重段落結構
段落結構的整理是文本細讀法的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教師在講授《翠鳥》一課時,對于段落結構大意的概括還是要留給孩子們發(fā)揮語言組織能力的空間,課上主要由孩子們來說,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這篇課文分為4段,可以采用自由舉手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內的學生回答一次問題,都給該組加分一次,課后得分最高的一組,一定要有相應的獎勵,不然這種方法也就沒有意義了。在總結大意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地評價,比如《翠鳥》第四段,學生A的回答是:老漁翁的話使“我們”改變了對翠鳥飼養(yǎng)的想法;學生B的回答是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逮它是不容易的。由全文可知,這兩個學生的回答都是片面的。學生A的回答沒有詳細說明“我們”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而學生B的回答并沒有闡述主人公“我們”對于翠鳥的思想感情。對于這兩名同學進行講解之后,老師總結出正確的第四段段落大意,即介紹了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達了“我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三)重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挖掘是文本細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修辭手法的表現(xiàn)都是在文本中,為文本的修飾潤色起了重要作用。在《翠鳥》一文中,修辭的發(fā)現(xiàn)使學生們理解翠鳥的真實樣子,為了使學生加深理解,可以在多媒體中放出一只翠鳥的照片,然后引導學生們添加適當?shù)男揶o形容詞。比如文中第一段,可以根據(jù)翠鳥的圖片這樣來填空:
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_________,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_________,腹部的羽毛像_________。
這樣的訓練會使學生記住這種比喻修辭手法,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比喻修辭的作文來達到鍛煉寫作的目的。
(四)重中心思想
《翠鳥》一文的中文思想其實不好把握,容易對學生造成混淆。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通常都會注意到最后一句,但是會忽略掉最后一段第一句,這一句中的“真”字表達出了對于翠鳥的喜愛,相比于“遠遠地看”、“希望它在葦稈上多停一會兒”,這個字顯得隱晦多了,而這也是文本細讀法中注重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從上述分析可得知,文本細讀法是小學語文低年段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值得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們使用并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黃黎娟.談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方法—文本細讀法[J].科教導刊,2010(8).
[2]陳周靜.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文本細讀[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3).
[3]姚紅霞.文本無語 細讀有情—小學語文文本細讀之我見[J]. 小學生作文輔導,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