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摘要]:閱讀是學生獲得寫作素材的最好途徑之一。文本教材可以給予學生無盡的精神力量,能夠給予學生各種各樣的養(yǎng)料。讓學生回歸教材,從教材里尋找源頭活水。
[關鍵詞]:語文教材 閱讀習慣 積累 挖掘文本
一、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資源引領作文教學的幾個原因
第一,從學生作文現(xiàn)狀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作文常常無話可寫,內(nèi)容空洞,語言貧乏,表達粗糙,寫作能力亟待起升;第二,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課業(yè)負擔繁重,閱讀的時間很有限,甚至沒有時間讀書。因此,也不可能接觸更多的文字材料,寫作急需找到簡潔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第三,在對教材文本進行歸納整理、開發(fā)利用的同時,又加深了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熟悉程度,也符合回歸文本的語文教學思路;第四,學生對教材都比較熟悉,整理和運用時相對輕松,同時也能節(jié)約時間?;诖耍媒炭茣馁Y源轉(zhuǎn)化為學生作文的材料,從中取得所需的作文養(yǎng)分,化難為易,讓他們能抽繭剝絲,確實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是寫作基礎
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技巧和方法是寫好作文的基礎,也是作文的前提和保證。寫作技巧的運用,也是在閱讀與思考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自如的。我們知道,閱讀是獲得寫作素材最好的方法和捷徑。因此,同學們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掌握閱讀的技巧方法,才能夠更好地利用文本材料,使它們釋放出來,更好地為我們所用。我在日常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1.培養(yǎng)誦讀習慣
誦讀是有效的積累語言的方法?!皶x百遍,其義自見”,很多課本語言都是通過這種方法了然于心,鮮活的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中。如朱自清的《春》,詩情畫意的語言把春天的美描寫的活靈活現(xiàn),通過熟讀成誦,學生只有先在記憶中存儲,才能相仿運用。
2.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記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看書”。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字詞釋義,把自己認為寫得好的、感興趣的句子圈點勾畫下來,予以批注,寫上一兩句感受與評價,這種做筆記、做批注的方法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長期堅持,除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外,也一定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寫作能力。
3.任務驅(qū)動法
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能勾畫出一些精彩的詞句,但有的同學卻無從下筆。這時,老師就要給學生適當?shù)奶崾荆瑥膶懽骷记缮辖o以提醒和歸納,引導學生用心走進文本,如《春》可做如下任務指導:生動傳神的動詞、形容詞有哪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句、擬人句和排比句你能發(fā)現(xiàn)嗎;哪些是長句哪些是短句,找出來,讀一讀……這些具體可行的指導,能快速準確的讓學生找到探知文章技巧的切入點。
三、梳理內(nèi)容、做好積累是關鍵
初中語文課本中幾乎每篇文章都可以是我們寫作教學內(nèi)容的源頭活水。學生怎樣回歸教材,從教材里去尋找源頭活水?整理素材有哪些的策略和方法呢?我認為,除了每周一次的作文專項訓練之外,盡量把作文表達訓練貫穿在教材梳理過程中去,化整為零,逐步推進。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小組學習,各組同學對教材的鉆研程度和學習悟性不同,積累的材料也會不同,各組取長補短,通力合作,每個組負責一個版塊,力爭歸納全面、細致。老師統(tǒng)攬全局,對學生進行指導,對材料的分類做到有數(shù),看學生的整理收集是否全面,如大自然類,課文所描繪的自然景觀等可以成為寫作參考的對象;杰出人物風采類,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樂觀灑脫的蘇東坡,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等皆可入文。學生課下的自我歸納和教師課堂上的補充結(jié)合起來,組織同學交流,完善內(nèi)容,并督促學生堅持不懈。
四、深入挖掘文本,實現(xiàn)作文立意的激情飛越
平時我們所說的用教材,主要是在教材中積累事例,積累一些寫作技巧和手法,所謂給文章找找“米”,這些還是在“技”層面上。其實,某些課文本身就充滿了睿智的哲理,這需要你深入的去挖掘,才能獲得更高一級別的“金”,獲得“道”的提升。教材文本皆有厚度,完全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作文立意時放開思想,多往更深層次上去思考,就要讓學生從身邊的文本教材出發(fā),抓住關鍵,切中要害,挖掘出深刻的內(nèi)涵來。而作文成功的關鍵在于你能否寫出這些表面事件的內(nèi)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如果這些態(tài)度和觀點比較淺顯,立意不深刻,就不會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深入文本挖掘,一般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怎么樣這樣的思路進行的。比如,《石鐘山記》這篇文章,有的同學思考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即凡事都要親自去實踐,有的同學則有較深刻的體會:正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有同學則能多問幾個為什么,他看到,酈道元、李渤等人的觀點都是有局限性的,但在當時的社會都有真理,只有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才成為了永恒的真理。所以他的立意最為深刻,即成功不是一次實踐就能得出,要需要不斷地磨礪才能成功??磥恚铄溲酃獾墨@得,既來源于學生平時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更來源哲學思考。所以,教師平時要多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養(yǎng)成勤于思考、深入思考的習慣。不輕易滿足于已經(jīng)形成的論點,要習慣于否定自己。只有深入鉆研,開發(fā)文本,才能不斷提高。文本其韻,如此琢磨,智慧就會在筆尖蔓延,滋養(yǎng)你的作文。
綜上所述,語文教材蘊藏著豐富的語文資源,是積累作文材料的寶庫,它能給予學生各種各樣的作文養(yǎng)料,可以給予學生無盡的精神力量。學生回歸教材,從教材里去尋找源頭活水,是學生獲得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之一。如果教師能依據(jù)學生的實際與發(fā)展需要,加強引導,就能促進學生樂讀、善思、巧用。引教材活水,滋養(yǎng)學生的作文,其實很簡單。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2]吳祺.從初中語文教材資源開發(fā)的角度談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