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來寶
摘 要:新課標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重視學生閱讀體驗和感悟的差異性、獨特性的同時,還應重視學生對文本意義的共識。
關鍵詞:文本價值;信源;閱讀期待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的工作,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這就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地位。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活動,才能讓學生學會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習慣,發(fā)展個性。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把握好語文的規(guī)律,抓住學科自身特征,不要使新理念在教學中走樣、變味。
一、重視文本的價值取向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闭\然,在這樣一個“對話閱讀教學”中,“文本”是一個重要的對話者。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信源”是課文,課文是我們師生在閱讀教學中共同的一個話題,是師生情感依托的一方家園。文本雖然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有著許多空白點和不確定性,有待我們讀者用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去填充這些描寫的空白處,但它不是一個無限制、無休止的開放體,而是有規(guī)定性的、具有底線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點撥,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引入正確的軌道,即教師不應只重視學生閱讀體驗和感悟的差異性、獨特性,還應重視學生對文本意義的共識。
如,在《狐貍和烏鴉》這篇文章時,教師在分析完后,說:“同學們,學完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想法?請大家各抒己見,怎么想的就怎么說。”一位學生回答:“當你想得到一樣東西,而知道如果明說別人可能不給時,你要開動腦筋想辦法,說些好聽的話讓他高興,他一開心,東西就自愿送給你了……”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創(chuàng)意”給予了表揚,殊不知這只是鼓勵學生任意體驗而忽略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則寓言蘊含的價值觀應該只是“愛聽奉承的話就容易上
當”,而不能解讀為“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從別人那兒騙過來”。新課標提出“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但同時也提出了“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所以教師不能只是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造成閱讀教學中學生自由過多,教師指導不足。
二、珍視學生的閱讀期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進行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的過程。新課程中明確指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閱讀之前對學生應該有一個閱讀預測的過程,其實,閱讀預測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期待。在閱讀中,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需要讀者以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去填補,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擁有寬厚的期待、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利用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充分依據自己獨特的見解、體驗、意愿,在與教師的交流感悟中增加對文本意義的進一步挖掘,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如,在教學《跳水》時,教師可首先創(chuàng)設一種探究情境:“船長為什么要用槍瞄準孩子,一再命令他跳水?”這樣預設性懸念,學生在閱讀期待中強烈地激起與文本“對話”的欲望,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學生在閱讀中會沿著自己的思路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在學生第一次閱讀期待得到滿足后,教師可質疑過渡,自然地生成“孩子如果不跳水,船長會不會開槍?”這一問題。這樣又一次強烈激起學生探究文本的沖動,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吧伞迸c“預設”的巧妙結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成為富有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者,使個人閱讀煥發(fā)出巨大的生命力。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再加上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決定著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在領悟文本價值的基礎上,對文本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從而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