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福建江夏學院電子信息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8)
“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監(jiān)控與引導研究
李凌云
(福建江夏學院電子信息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8)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微博已融入了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也迎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微時代”。本文從闡述“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出發(fā),分析微博給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帶來的挑戰(zhàn),同時提出新形勢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對策,以進一步加強改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微博;網絡輿情;監(jiān)控;引導
微博,全稱微博客,英文名microblog,是以140個字符隨時隨地發(fā)布和更新各種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的方式,實現(xiàn)信息即時分享的社交平臺。微博因其傳播的迅速性、使用的便捷性和互動的即時性等特點,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逐漸成為高校網絡輿情的新陣地。
“輿情”是指在一定社會空間中,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執(zhí)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tài)度。而高校網絡輿情則是指高校師生以互聯(lián)網為主要傳播途徑的,圍繞社會和校園內焦點熱點問題所持有的、既有強烈傾向性的思想、觀點、態(tài)度等各種意見的總和。
(一)微博“不易控”的言論發(fā)表模式加大了網絡輿情監(jiān)管的難度。微博作為一種開放、自由的新輿情載體,具有零門檻進入、廣泛性和匿名性等特點,大部分學生群體仍習慣以匿名的身份,在虛擬的微博平臺中暢所欲言;同時微博缺乏嚴密的審核和有力的監(jiān)管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負面輿情的滋生,讓一些消極錯誤,甚至是煽動性的言論在網絡上得以傳播;加之當前大學生道德主體意識模糊,責任意識淡薄,在這種三重沖擊下催生出“不易控”的言論發(fā)表模式。
(二)微博“裂變式”的傳播方式極易造成校園網絡輿情事件的爆發(fā)。與傳統(tǒng)的媒體相比,微博“裂變式”幾何狀的信息傳播模式極易造成校園網絡輿情事件。而微博監(jiān)控缺位又進一步加劇了輿情的發(fā)酵,眾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社會事件,在微博這個即轉即發(fā)的平臺里,成為了觸動大學生神經、誘發(fā)群體心態(tài)變質的導火索。
(三)微博“意見領袖”的引導極易造成校園網絡輿情事件的放大?!耙庖婎I袖”是指在突發(fā)事件的產生、發(fā)酵和傳播等環(huán)節(jié)中起主要推動作用的網民,他們在特點的網絡輿論領域中擁有著強大的話語權,在潛意識中引導著公共輿論的發(fā)展方向。而大學生群體正處價值觀和道德觀逐步成熟期,有時容易受到煽動,在某些輿情事件中錯誤地發(fā)表輿論觀點,最終引發(fā)校園網絡輿情事件被惡意放大。
高校網絡輿情關系到高校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茖W把握高校網絡輿情的產生、傳播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事前監(jiān)控與引導、事中干預與應急處置、事后分析與總結等方面著手,建立健全高校網絡群情監(jiān)管機制,實現(xiàn)有效管理,已成當務之急。
(一)加強監(jiān)控,構建“微體系”,占領高校網絡輿情監(jiān)管新陣地。高校微博相比于傳統(tǒng)的網絡平臺來說,擁有更大的傳播優(yōu)勢,更廣的關注群體,更直接的引導效果。高校應變過去被動監(jiān)管網絡輿情為充分利用微博這一新載體,搶占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1.建立學校各級官方微博。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微博這一全新載體,對各級微博加強監(jiān)管,掌握網絡輿情信息,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微博技術的聯(lián)姻,掌握網絡輿情監(jiān)管的主動權。建立網絡化、矩陣式的微博體系,打造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權威信息發(fā)布技術平臺。
2.組建校園輿情監(jiān)控隊伍。高校應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組建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精通業(yè)務、責任心強的微博管理團隊,實現(xiàn)專人負責維護、專人發(fā)布信息、專人監(jiān)管引導,做好微博輿情的收集、分析和預警工作。特別是在公共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或可能造成輿情危機的校內外事件出現(xiàn)時,及時公布真實信息,減少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爆發(fā)。
3.培育高校微博“意見領袖”。微博的名人效應有助于微博信息的迅速傳播,而高校要搶占網絡輿情管理的主動權,就應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大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有針對地培養(yǎng)大學生“意見領袖”,發(fā)揮“意見領袖”在網絡輿論中的號召力和感染力,確保校園輿情不失控。
(二)及時干預,把握“微動態(tài)”,建立微博輿情匯集和反應處理機制。近年來,高校突發(fā)事件集中表現(xiàn)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校園交通安全事故、集體食物中毒,因國內外政治問題激發(fā)民族情緒而引發(fā)的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等等。在處理突發(fā)事件時,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博平臺,保證網絡輿情良性正向發(fā)展。
1.立即啟動網絡輿情應急預案。當突發(fā)事件爆發(fā)時,高校輿情監(jiān)管負責人員應迅速啟動網絡輿情緊急處理預案,加強各部門的聯(lián)動協(xié)調。針對突發(fā)事件情況展開調查,追查信息來源,分析輿情特點,對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要第一時間逐級上報相關部門;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實施輿情控制,積極跟貼,在最短時間內澄清事實真相,爭取主動;開展有針對性的輿論斗爭,最大限度消除負面影響。
2. 正向疏導保障輿情良性發(fā)展。在應對網絡輿情危機、消除負面影響的同時,也要加強正面宣傳,及時跟進事件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通過多方面的現(xiàn)場信息還原事件來龍去脈,用正面權威信息消除網上謠言和來源不明、可行度低的信息,發(fā)揮微博“精神領袖”作用,強化正面輿論信息的影響,以平復學生中恐慌、疑惑、不滿、誤解等非理性情緒,維護高校與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三)事后引導,營造“微效應”,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1.建立輿情危機處理評估機制。在網絡輿情事件消退期,應對整個輿情處理工作進行深入分析,綜合評估突發(fā)事件具體情況、反應對策、控制效果和下一階段的輿情走向,針對在輿情監(jiān)控和應急處理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在輿情預警和學生引導方面的經驗,提升高校網絡輿情監(jiān)管和應對的綜合能力。2.借輿情事件傳遞“正能量”。選擇合適的輿情事件,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引導和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入分析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始末以及事實真相,核實關鍵信息,消除不實傳言,幫助學生提高對網絡炒作和不良事件的辨別力和抵抗力,將社會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3.實現(xiàn)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相結合。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加大對經濟困難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就業(yè)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在評獎評優(yōu)、學生入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學生管理服務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完善信息收集和反饋機制,從源頭上消除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爆發(fā)的主要因素,確保高校網絡輿情安全。
[1]賈焰.微博的輿情特點及其謠言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2(6):37-41.
[2]蔡曉婷.突發(fā)性事件中的微博客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0(6):46-48.
[3]吳萍.網絡輿情的難控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與對策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6):102-105.
[4]李林.高校微博輿情的監(jiān)控與引導——以廣州白云學院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6):49-52.
[5]吳蓉.輔導員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中的角色定位[J].新西部,2012(12):125.
[6]艾冬梅.微博客與高校網絡輿情聯(lián)動研究[J].文化研究,2012(12):147-148.
[7]李新偉.高校應對微博公共事件輿情的策略研究[J].網絡思政,2012(7):73-77.
[8]王來華.輿情研究概念——理論、方法和現(xiàn)實熱點[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2-39.
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in “micro era”
Li Ling-yu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School, Fujian Jiangxia Institute, Fuzhou Fujian,350108,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an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micro-blog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college lif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also ushered in the micro era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public opinion university network micro era",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micro-blog brought to the 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blo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guidance
G640
A
1000-9795(2014)05-0134-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11
李凌云(1987-),女,福建松溪人,助教,歷史學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