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淑琴
摘 要:中職學校必須將法律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有利于我國的法律制度價值和道德倫理價值更具公允性。結(jié)合實際情況,本文從兩個方面詳細敘述了利用何種有效方式才能將政治課教學中貫徹法律德育教育工作做好。
關鍵詞:法律教學;法律德育教育;人才培養(yǎng)
法律德育教育教學能夠為我國中職教育培育出優(yōu)秀的新型人才,是職業(yè)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職學生進行職業(yè)技能培訓是中職德育教育根本目的,中職學校不僅擔負著為國家輸送人才的任務,同時還承擔起了重塑、傳承社會正能量的責任,由此可見,對中職學生進行必要的法律德育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1 進行法律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1 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把法律德育教育規(guī)劃到相關范疇中
中職學校是我國法律德育教育的重要擔任者之一,該責任的確定是和我國當前學校社會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的,現(xiàn)代中職教育層次越來越受到重視。進行法律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并不是由于中職學校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貢獻,而是在于中職學校已經(jīng)擔負起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其中最為主要的一項就是對社會道德的重塑。這里說的將法律德育教育規(guī)劃到相關范疇當中,并不僅僅是開設一些諸如《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之類的課就能夠解決的,在法律德育教育中,很多極具爭議的話題,一般到歸屬于道德范疇中。這些問題爭論的焦點往往將人們引入到道德的視角當中,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接受教育者的法律思想深度是由這些問題思考的程度來決定的,因此,將法律德育教育規(guī)劃到政治理論課相關范疇中是非常必要的。
1.2 提高中職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
教育如果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將受教育者養(yǎng)成一種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說明教育失敗。與之相關的,法律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法律與法律的倫理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上述兩者也在不斷的變化中。對學生進行法律德育教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為其樹立起必要的道德倫理信仰,在根本上將學生們的道德觀念加以激發(fā)[1]。
2 法律課教學中貫徹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2.1 強化學生道德意識
在進行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法律問題意識存在情況,能夠在根本上體現(xiàn)出迥異的教育觀念與知識觀念。在以往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們主要是通過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對于傳授知識提出疑惑是一種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以往的教育模式缺點主要體現(xiàn)于:注重對學生灌輸知識,輕視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從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來看,道德問題的缺失是中職學校有關法律課教育教學的弊病之一。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應材施教[2]。
2.2 強化學生對法律道德的抉擇能力
當中職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以后,可能會與領導或同事發(fā)生一些的沖突。一旦發(fā)生沖突,其自身的道德倫理標準將決定他做何種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當發(fā)生沖突時,自身利益的原因會成為學生道德抉擇的絆腳石。作為學生來講,要擁有解決沖突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yè)倫理訓練。使其具有較高的法律道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擔任與之相關的工作。
2.3 強化受教育者的邏輯推理能力
中職學生必須具備自身對于法律倫理問題的敏銳觀察力,作為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講,要發(fā)展必要的邏輯與道德倫理推理能力。坦白的說,道德倫理本身并不具備純粹獨立的推理方式。因此,學生在對該項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時候,要套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進行。總結(jié)如下:第一,歸納問題。第二,準確選擇道德倫理推理工作的前提。
3 法律課教學中貫徹法律德育教育的相關方式
3.1 舉例法
1.該項方法已經(jīng)被國內(nèi)相關教育專家所認定,舉例法的教學方式為: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整節(jié)課圍繞著這個問題來進行討論。
2.第二舉例教學法利用問題,對學生實現(xiàn)有效引導。教師在進行實例教學過程當中,結(jié)合學生專業(yè)、今后就業(yè)方向以及應在工作崗位上可能遇到的有關道德倫理方面的風險情況,按照發(fā)掘問題——解決問題——發(fā)掘新問題的主線對學生進行法律道德教育。從字面上講,法律道德倫理問題是一個有法律與道德倫理交叉形成的區(qū)域。法律道德倫理問題有著較強的問題性,因此,中職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們法律道德倫理問題意識,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將學生對道德倫理問題的敏感度加以提高,削弱他們在就業(yè)時面臨的道德倫理風險。需要明確的是,該種方式還能夠在根本上增加學生們對道德倫理困境的承受能力,和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們從課堂上的主導者角色轉(zhuǎn)變成了引導者,學生們也從被動接受轉(zhuǎn)化為主動汲取,要想令該方法獲得成功,要依賴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 教師們在進行教學之前,要對學生們準備高質(zhì)量的問題。
第二,教師們不能將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發(fā)揮出自己的觀點。
3.2 實踐教學法
要想在真正意義上令法律道德教育取得應有的效果,教師們不能將教育過程局限在課堂之中。同時應該將典型案件的審核過程讓學生們親身參與,該模塊在實際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利用教學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更具深度。教師在進行案例選擇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涉及到法律以及道德倫理雙重范圍的問題:重婚、克隆人等等,這些問題都是能夠反映法律德育范疇的。利用這種方式,除了能引起學生對法律及道德倫理進行思考之外,還能夠使學生在思索的過程中將其道德修養(yǎng)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4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法律德育教育還處于改革創(chuàng)新階段,如果學生們對于法律知識沒有進行深層次學習和的理解,那么就不能說其所受的教育是完整的。利用強化法律德育教育的方式,能夠在根本上為學生們樹立法律意識,提升道德信仰,對學生們的未來發(fā)展,也是極為有利的。
參考文獻
[1]孫曉樓。法律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
[2]宋冰。正義與現(xiàn)代化---外國法學家在華演講錄[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