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劉桓璐
摘 要:高校貧困大學生是高校改革收費制度以后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在獲得經濟資助的同時,他們的思想問題也日漸凸現,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引導他們成長成才, 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臨的課題。本文將通過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問題進行研判,并找出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1年度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的成果。
進入新世紀以來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高校貧困生數量也急劇增長,對此,黨和國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不斷出臺完善幫助貧困家庭學生上學的資助制度和扶持政策,以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梢哉f,國家、政府在政策、經濟上對貧困生的幫助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實際困難,但是我們發(fā)現,貧困生的思想問題卻日益凸現,如何做好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高校的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高校貧困生的思想現狀
1、普遍有嚴重的自卑心理。受我國經濟發(fā)展格局的影響,高校貧困生大多數來自西部或農村地區(qū),經濟環(huán)境、教育水平等與發(fā)達地區(qū)差別較大。因此,貧困生知識面較為狹窄,綜合能力與周邊同學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再加上經濟條件方面明顯不如來自城市地區(qū)的同學,這就會對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非常容易產生自卑情緒。
2、部分貧困生敏感、多疑。與其他學生相比,貧困生更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部分貧困生可望獲得尊重的方式卻是爭強好勝,正是這一心理,他們對周邊人的評價和議論極為敏感,可能一句不經意的話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會引起他們的思考,或者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案件”就是這樣的一個體現。
3、部分貧困生自我封閉心理嚴重。在高校,學生除了學習以外,還要參加社團活動,進行人際交往等等。但是貧困生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在參加人際交往時往往會囊中羞澀,受人白眼。再加上自身文藝等技能的缺乏,也不愿意參加各類社團活動。久而久之,他們不愿與同學交往,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即使交往,也很少向同學敞開心扉。沉默寡言、獨來獨往,把自己封閉起來。
4、消極價值觀的形成。受社會不良風氣和就業(yè)壓力的影響,部分貧困生不是勇敢面對誘惑,勇于接受挑戰(zhàn),而是因為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變得怨恨家庭的貧困、父母的無能,甚至妒忌他人、怨恨社會,對前途迷茫彷徨,在某些情況下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對待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的脫節(jié)。就現階段對貧困生的幫扶來看,黨和國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高校內部普遍建立了“國家貸款、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元化的資助體系,這些資助政策可以有效幫助貧困生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但是由于片面關注如何用經濟手段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壓力,卻忽視了資助政策中的育人作用,我們看到,高校中如何發(fā)揮獎學金的勵志作用,在助學金中培養(yǎng)貧困生感恩意識,在助學貸款中樹立誠信意識等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沒有得以有效發(fā)揮,這就造成了部分貧困生社會責任感弱化,組織紀律性不強,感恩意識淡薄。
2、高校心理咨詢體系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鑒于高校貧困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在高校內,對貧困生的心理救助及幫扶就顯得更為重要。但就實際而言,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詢體系建設則顯得不相匹配。高校目前的心理專業(yè)教師數量普遍不足,他們普遍要面對心理咨詢任務量大,心理咨詢內容紛繁復雜等眾多問題,心理咨詢的效果難免得不到保證。而且,貧困生相對于其他學生群體而言,有著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形成的心理特點與普通同學不同,因此,需要心理咨詢教師深入了解貧困生,制定有針對性的、符合貧困生需要的心理教育方法。但是由于受條件所限,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詢方法還停留在以往的水平上,重視理論研究,輕視實踐操作,難以形成一套針對貧困生心理幫扶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滯后。中共中央“16”號文件中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對他們的工作職責、人員配備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是從實際來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軍——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數量卻處于失衡狀態(tài)。由于高校大學生數量每年呈遞增趨勢,思政課教師要面對日益繁多的教學任務,使得他們無心關注對貧困生的思想動態(tài),忽視對他們的思想教育。輔導員則更是如此,教育部雖然明確提出了輔導員與學生的“1:200”比例要求,但在實際中,很多高校的輔導員卻要面對300乃至400以上的學生,這就會使得輔導員整天忙于應對事務性工作,不能深入班級、寢室,及時了解貧困生思想動態(tài),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工作。
3 高校加強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堅持“以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黨的“十八大”對教育提出了“立德樹人”的要求,這實際就是以生為本工作理念的體現。對于高校來說,要真正做好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領導機制,成立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主管學生工作校領導擔任組長,學生處、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資助中心、校團委負責人及二級學院負責書記任組員。領導小組要真正把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的工作重點來抓,根據不同貧困生的實際情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認真把握貧困生的本質特征,深入了解貧困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認真研究新形式下做好貧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
2、與時俱進,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隊伍。鄧小平曾講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人,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自然會對學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質、道德情感等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是說,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對于高校而言,首先要按照黨和國家要求,選聘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補充到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中來,特別是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讓他們能夠從容面對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關注學生思想,特別是貧困生的教育引導工作中來;其次就是要建章立制,規(guī)范要求。高校還應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比如“輔導員進公寓”、“輔導員聽課”、“輔導員、思政課教師與學生談心談話”、“思政課教師與學生結對子”、“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家訪”,把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特別是貧困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外化成具體的形式,并加以貫徹落實;最后是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的作用。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在貧困生思想教育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要經常分析本班或所帶貧困學生的思想、學習、心理和生活狀況,把握貧困學生的思想脈搏,發(fā)揮團結、組織、教育貧困學生的職責。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指導,發(fā)揮貧困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貧困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不斷增強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效果。
3、開展健全貧困生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yǎng)高校貧困生正確的心態(tài),消解心理陰影。因此,高校應該按照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開展特色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利用現有資源,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高校可以通過學校網、櫥窗、板報等形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讓貧困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初步認知,然后通過心理健康講座等形式在貧困生群體中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教育;高校還可以設立心理咨詢中心,安排專門人員,每周定期開展貧困生心理咨詢,通過電話、電子郵件、書信以及門診方式進行心理咨詢。另外,高校還可以說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工作,在大學生群體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學課程,幫助貧困生系統(tǒng)了解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掌握心理調節(jié)的方法,形成良好心理品質。
4、加強對貧困生進行認識貧困、增強自信心的教育。貧困生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在自卑面前喪失信心,在群體中自我封閉。要幫助貧困生正確對待貧困,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實現對貧困、挫折的理性超越,精神上的立志教育作用非常明顯。除了國家立志獎學金外,筆者所在的遼寧省,每年都要在貧困生群體中評選出數百名“立志成才優(yōu)秀大學生”,筆者所在的高校,每年也會評選出若干名“自強大學生”,在給予物質獎勵的同時,這種精神上的激勵作用更為明顯,這些獲表彰的貧困生增強了自尊和自信,用他們的言行感染和帶動了身邊的貧困生,讓他們懂得了面對困難,懂得積極、勇敢面對;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懂得擁有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是財富,學會了如何正確把握自己的命運和前途。
5、組織貧困生參與社會實踐,培養(yǎng)自強自立精神。社會實踐時刻貧困生接觸了解社會的最好方式,通過社會實踐,貧困生一方面可以獲取勞動回報,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讓他們全面認識社會,懂得社會對他們的關愛,消除他們的片面認識。高校可以通過暑期社會實踐,組織貧困生參與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深入了解國情、民情,幫助他們樹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信念。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組織建立貧困生社團,讓他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在公益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回報社會、回報他人的感恩意識。筆者的高校,就串門成立了以貧困生為主體的“思源社團”,利用節(jié)假日和課余時間組織貧困生開展義務陽光課堂、偏遠地區(qū)支教、義務獻血等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中涌現了全國自強之星等一批先進典型,“雷鋒傳人”郭明義還專門看望了社團成員,組建了愛心團隊。
總之,面對日益突出的高校貧困生問題,我們不能回避,更不能消極對待。只有積極有效地對高校貧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在物質上脫貧的同時幫助他們解決精神上的貧困問題,才能真正解決高校貧困生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使高校貧困生健康成長,并順利完成學業(yè),最終為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每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尹春蘋,胡蘋,昊永祥.加強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0,(03).
[2]趙長渝.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l,(06).
[3]徐靈.試論高校貧困生經濟資助與思想教育結合的途徑[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作者簡介
王立新(1967-),女,江蘇武進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黨委宣傳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思想政治教育。
劉桓璐(1978-),男,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生處思想教育科科長,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