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岳容
【摘 要】閱讀教學不僅關系著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關系著小學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正積極倡導實施教學改革,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途徑。
【關鍵詞】閱讀興趣 以“讀”為本 感悟學習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為主”,積極倡導個性化的閱讀。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教師應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jù)所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其次,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創(chuàng)新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我們應盡可能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點,啟發(fā)學生想象,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作者在第一段寫看到許多人都來追悼伯父魯迅先生,“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做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作者當時不明白。在此我們可以問學生:“你想可能因為什么,魯迅先生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暢所欲言,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在引導學生學課文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我們也可挖掘一些創(chuàng)新因素,設計一些“擴展性練習”,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潛在的情節(jié)等,進行富有創(chuàng)造而合理的想象,形式有句段擴寫,留白(省略號)補寫,結尾續(xù)寫等等。如《盧溝橋的獅子》一文中,描寫盧溝橋的獅子形態(tài)各異,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著遠方長吼;有的低著頭,好像專心聽橋下的流水聲……寫了五種形態(tài)后是省略號,這里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就先問學生這個省略號是什么意思。學生明白后,讓他們想象其他的形態(tài),擴寫這個段。學生對這個練習很有興趣,當堂講出了許多種別的形狀,寫作能力和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得到了訓練。我們要善于抓住所學課文中能啟發(fā)學生想象的誘導物,點燃學生想象的火花,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三、以“讀”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xiàn)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
1. “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也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以“讀”為本,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
2. 任何形式的朗讀都是要引導學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張:“逐句玩味”“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 小學階段,在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四、倡導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這揭示了閱讀活動的本質: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閱讀不應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通過個性化的思考、個性化的選擇、個性化的質疑、個性化的積累、個性化的表達,使“個性”在閱讀教學中得到張揚。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教材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可以使教學方法體現(xiàn)出靈活多樣的特點,達到讓學生自讀自悟,即感悟。那又該怎樣感悟呢?感應該占據(jù)思維活動大半的進程和階段,為悟作量變的積累,悟只是在充分感的基礎上的突變或質變,所以從教學策略上來說,不應過分執(zhí)著于培養(yǎng)學生悟性思維的目標,還應重視感性思維的訓練和發(fā)展,在感性認識方面多多啟發(fā)學生。例如《夜鶯的歌聲》一課教學中,在課前播放關于各種鳥類的鳴叫聲,出示有關小英雄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時,抓住環(huán)境、人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把文中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我們必須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定切實可行的創(chuàng)新措施,不斷加強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為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教學質量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