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延萍
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的源泉。脫離教材的教,那是無源之水。脫離課本的學,那是無本之木。一堂課的精彩莫過于“吹皺一池春水",而鉆研教材對于課堂教學,猶如枕木之于錚錚鐵軌,基石之于巍巍高樓。所以,教學之前,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才能較好地把握住教學的重難點,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設計,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才能使課堂這一汪“池水”微波粼粼,云影搖曳,浮光躍金。另外,教材的正確使用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保障,而深鉆教材正是正確使用教材的前提??梢姡處熒钽@教材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能否成才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語文教材是供教師達成語文教學目標的工具。教師的主要任務便是充分利用這個工具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訓練語文技能,培養(yǎng)語文能力和方法,陶冶高尚情操。教師的教學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僅要用好語文課本這個課內教材,還要充分運用各種各樣的課外教材。以教材為范例來引導學生學習,不僅要學習教材中的知識,更要重視知識獲得的過程和方法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教師在鉆研教材時應該從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出發(fā),考慮到孩子在其特定年齡下的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因素,一定要做到以人為本。如果孩子在我們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學得非常愉快,輕松地掌握了知識,提高了技能,那么我們對教材的鉆研和分析才是真正體現了價值。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指導教學和編寫教材的依據,也是評價教學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它詳細規(guī)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的等。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時必須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教師也必須認真學習和鉆研課標內容,這是正確進行教材分析的前提。我們只有按照課標的規(guī)定和精神鉆研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做好教學工作。譬如,第一學段中閱讀方面的目標有: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認識常用標點符號,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等。而第二學段中就有所提高,具體有: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等。教師只有做到了對自己教學學段的教學目標清清楚楚,才能明明白白教學,才能把握好教的尺度深淺。
教師鉆研教材時要通讀教材,從整體入手,瀏覽整冊教材,把握教材的總體編寫體例與說明、要求及教材的基本特點。接著要從模塊鉆研,以單元為單位,了解每個單元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再就是以基礎訓練為單位進行教學活動的外延拓展。然后進行每篇課例的鉆研,要一篇一篇地看,每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題眼,是中心概括,中心所在。對每篇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也要認真閱讀,認真分析,它是鉆研教材的導航,切不可小覷。對文章內容我們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看,先模擬學生閱讀的過程。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在不接觸任何教參前心無旁騖地讀課文,認真傾聽作者的心聲,在讀的過程中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中,盡可能達到忘我,盡可能與作者融為一體,與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共鳴。當心靈被文中的語言有所觸動或震撼的瞬間,那就是文章的主題和精髓凸顯的時刻。只有認真讀了,用心讀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才能正確地引領,得法地指導,恰到好處地點撥。
教師只有自己在鉆研教材上做到深入淺出,才能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才能幫助學生找到文章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地方;才能幫助學生正確使用母語,真正擁有母語;才能讓我們的教學藝術化。那樣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靈動和智慧,我們語文的教學質量才會蒸蒸日上,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