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軍
《九年義務語文課程標準》以“體驗”為中心,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等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轉變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的閱讀體驗生成既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又為語文教學課堂增添光彩。由此,我們有必要探討引導學生生成閱讀“體驗”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體驗欲望
初中生受生活閱歷、閱讀經驗、學識水平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對語文教材中許多文本蘊含著的情感、意蘊、情境、形象、風格等美學特質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其中對比較深奧的科普說明文等更有難以逾越的理解障礙。所以,教學時,我們只有設法創(chuàng)設與文本內容相關聯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與文本相似的情境中開展閱讀、理解、感受、品味和體驗等思維活動,才有可能促進學生將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轉換成具體的、可感的、鮮活的形象,從而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和體驗。
比如,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是一篇比較深奧難懂的生物學遺傳基因方面的科普說明文。對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于是表現出厭學情緒。由此,我采用了下列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體驗,收到了較好的閱讀體驗效果:
上課伊始,運用多媒體展示關于生物科學研究新進展的《日本人用一滴血成功克隆老鼠可繁殖后代壽命無異》新聞報道,激起了學生對“克隆”話題的關注與興趣;之后,又展示了《美科學家首次用自體皮膚細胞克隆人類胚胎(圖)》及《克隆人技術路線圖》,引導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克隆”的技術操作流程。受此熏陶與感染,學生非常自覺、快樂地走進了《奇妙的克隆》文本,深度理解和體味了文本中諸如克隆的定義、克隆技術的試驗流程、克隆技術的利弊等問題。可見,語文教學時,“只有訴諸感覺的東西,才能引起強烈的感動”。(王朝東語)
二、把握“傳情點”,架設溝通橋梁
大凡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作者都善于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蘊含在一定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之中,而文學作品中那些在傳情達意上頗具張力的語言或表現手法,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傳情點”。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把握文本的傳情點,為學生架設與作者心靈、與文本所蘊含的深層意蘊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橋梁。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表現父子情深的感人肺腑的敘事散文。教學時,我們應該緊緊把握文本中描寫父親爬過鐵道給兒子買橘子的那個段落的精彩傳情片段,引導學生反復品讀:父親“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作者在此場面描寫中感情真摯深沉,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父親那抑制不住的感激、愧疚之情。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聯想自身,真切體會父愛的深沉感人,常??梢匀〉昧己玫慕虒W效果。
教學時,只要教師恰當把握住文本的傳情之點,引導學生入情地反復朗讀、品味文本中最具表現力和表達效果的語言文字,就一定能夠喚起學生對文本中蘊含著的美學意蘊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用心體驗,以情悟理
語文教材中,具有非凡感召力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教學時,只要我們運用一定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用心體味這些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感,就不僅能夠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化,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深切體驗中把學習語文的具體目標落到實處。
比如,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極具人情美的融敘事與抒情于一體的散文。文中描寫了作者一家祖孫三代在春天到來之際,一同到田野散步時和和美美、相親相愛、尊老愛幼的一個精彩而又感人的生活片段,啟迪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念的思考。教學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分析、品味、感悟文本中所蘊含著的上述人世間最珍貴、最美麗、最和諧、最動人的真情,并引導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要學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體貼、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等。
鑒于此,教學時,在引導學生潛心品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我并不急于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主旨、文章的基本結構和寫作技巧等,而是引導學生思考:這篇文章中的哪一個精彩場面的描寫最具人間真情、最容易熏陶和感染讀者的心靈?結果,學生紛紛發(fā)言說:在田野散步歸途之中,作者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而是順從母親的意愿走大路,最后當母親的意愿改變時,又順從母親的意愿走小路,當母親遇到走不過的地方時,作者蹲下身子背著母親走的場面十分感人,由此表現出來的作者孝順長輩的美好品格令人感動。
四、注重實踐,真切體驗
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教師常常采用命題或者半命題的思維方式訓練學生寫作。如此,則非常容易誤導學生朝著一個固定的方向和模式去思考和寫作。這樣的寫作訓練無法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因為教師的引導模式不可能切合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所以,作文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像朱自清的《背影》和莫懷戚的《散步》中所描寫的那樣,寫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深有感觸的、具有獨特體驗的生活經歷或者學習經歷等。
比如,執(zhí)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為了引導學生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和辛苦,我要求每個學生回家后,為父親或者母親做一件具體的事情,然后以“報得三春暉”為話題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選文體,寫下這件事的經過和在心靈深處產生的最敏感、最微妙、最真實的感受。批閱學生的作文時,因為學生親身經歷了回報父親或者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過程,所以文章都寫得非常真切感人。其中,有位學生寫道:“昨晚,我說服爸爸接受我為他剃一次胡須的時候,意外地發(fā)現了爸爸原本又黑又濃的胡子竟然有三分之一變成了灰白色。想想自己平日不好好讀書,每次開家長會時,爸爸因為在班主任表揚同學時聽不到我的名字而沮喪失望的神情,想想爸爸為了養(yǎng)育我而每天起早貪黑地打工的情景,我的淚禁不住悄悄地落了下來……”
總之,在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中,唯有引導學生注重真實的、細膩的情感體驗,才有可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刻理解,才有可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才有可能使語文課堂閃爍著美麗耀眼的人文光芒。
(作者單位:南通市如東縣
豐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