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瀅婷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方法包括使提問的方式多樣化,提問要做到難易適度,提問要具備啟發(fā)性,提問要面向全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
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提問的原則,能夠選準切入點,巧妙地設計提問方式并且善于積極引導學生提問,不僅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還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一、提問的方式多樣化
教師注意課堂提問的技巧,設計提問的方式靈活化、多樣化。如教師可先從正面提出問題,這種提問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尋求答案。也可以用懷疑的、不肯定的口氣提出問題,設置疑團使學生覺得有矛盾存在,然后教師再擺事實、講道理,引證各種事例,獲得正確的結論。這種提問能使學生在發(fā)現(xiàn)矛盾、解決矛盾中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得到更牢固的基礎知識。提問可委婉含蓄地問,就曲棄直,不直接提出索要解決的問題,而是精心設計提出與此有關的其他問題,然后引出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提問要做到難易適度
課堂上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應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思考,并通過解答過程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提問時應該選擇新穎奇特的角度提問,要緊緊圍繞教學點內容,抓住關鍵點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難易應適中。事實上,太易,學生嚼而無味;太難,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學生已經獲得的特定知識或結論的提問應盡量避免;也不能開放空間過大,導致學生漫無目的亂猜,避免空泛的問題。一旦提出的問題沒有反響時,教師就要考慮是否需要縮小問題的范圍,使問題更為具體,更有針對性,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或理解能力,或換一個角度、換一個說法提出問題。
此外,提問應該巧設層次。用層次提問的方式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化大為小,這樣可使不回答或答錯的學生思路清晰起來,達到轉敗為勝的目的。
三、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就是提出的問題應該能夠幫助學生開啟知識點閘門。啟發(fā)要得當,點撥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教學《凡卡》一文,筆者提問到:“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并不過分的愿望能夠實現(xiàn)嗎?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隨后,有的學生從凡卡所寫的信封的內容找到了爺爺不能收到信的原因;有的學生從“醉醺醺的郵差”身上找到了爺爺不能收到信的原因;“沒有貼郵票,爺爺也不能收到信?!薄盃敔敳豢赡苋ソ铀驗樗约旱慕洕鸂顩r并不好?!崩^而又引導:從哪里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么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词範敔斢羞@份心,也無這份力呀!”“心有余而力不足、愛莫能助、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币粋€學生悲嘆地回答道。有位學生說:“就算爺爺不能來接他回去,他自己也可以偷偷地跑回鄉(xiāng)下去。”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請全班學生幫他解決,因為所處的環(huán)境沒有見過雪,學生不能理解凡卡沒有鞋穿就無法回到鄉(xiāng)下,學生結合課文里的具體情節(jié)來理解:下著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xiāng)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一個活躍而充滿探究性、啟發(fā)性的課堂就因兩個問題而精彩紛呈。
四、提問要面向全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課堂提問既要立足于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又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適應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實際。在課堂中,教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他們的知識背景不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了提高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與有效度,也要考慮學生參與的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不能只把眼光集中在優(yōu)等生身上,還要考慮中等生甚至后進生的學習水平,設計的問題要有梯度,由易到難、層層推進。
提問的目的是激勵學生多動腦筋,學會思考。因此,在課堂提問中,對于性格內向和膽小怯場、不肯發(fā)言的學生,應加以重視和鼓勵。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huán)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鉆研,努力優(yōu)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