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摘 要:教學目標的設定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重要前提,因為它指出了教學方向,規(guī)定課文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及教學的深廣度,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簡單地分析如何有效地制定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有效制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行為的導航儀、風向標。教學目標設計明確,教學過程就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反之則影響教學的有效目標。在近期我校舉行的“教壇新星”評選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每一位教師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呈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了解得知,教師備教學目標的習慣是照抄教參,不假思索。他們覺得教參就是標準,所以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成了擺設,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只注重在內容上斟酌,反復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語言訓練、能力提升的意識和行為,當然教學效果就不明顯。通過認真閱讀新課標,筆者認為有效制定教學目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適度、明確
1.要善于根據(jù)年段要求靈活設計教學目標。新課標對小學幾個學段“閱讀”目標的規(guī)定是: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第二學段,要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的意思;第三學段,要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的,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不能隨意改變。
2.根據(jù)不同年級要呈現(xiàn)螺旋式上升的趨勢。比如:新課標對小學三個學段“默讀”目標的規(guī)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學段,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這些都是循序漸進的,因此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應隨之改變。
二、目標的制定要具體
再仔細查看教師的教案目標制定,幾乎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目標都是整篇課文的教學總目標。有的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每一課時的具體目標并沒有制定,還有的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分別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分開來設計。這樣設計教學目標怎么能夠做到具體有效呢?課程目標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設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具體到每一課時的教學中去,但不能割裂開來設計。目標的設計要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比如:一位教師設計的《白楊》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表述的:(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晰、插嘴、分辨”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體會白楊樹的特點。(3)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顯而易見,此目標缺少了“過程與方法”的表述。白楊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又是如何寫出白楊特點的?作者寫白楊的特點目的是寫什么?教師要用怎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感悟、模仿、表達?如何將目標具體化?
教師可根據(jù)教材特點來這樣表述:(1)識字學詞,讀準生字的字音,正確書寫字詞(重點關注“陷”的筆順和“疆”與“僵”在字形、字義上的區(qū)別,區(qū)分“辨別”與“辯別”用法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在讀、背中感悟白楊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楊的贊美之情。(3)感悟作者筆下白楊的特點,通過仿寫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這樣的描述使得教學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可操作性更強。兩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為具體,更有針對性。它不僅關注了文本的理解,還關注了文體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同時也展現(xiàn)了教法與學法。
三、目標的制定要凸顯語文本色
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闭Z文課程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上的培養(yǎng)和鍛煉,關鍵是必須講究學習知識的方式。教師要經(jīng)常這樣想:“我通過這個例子要教給學生什么?”那就是要教會學生領悟和掌握學習方法。處在信息社會,人類在努力改善知識技能學習的同時,必須善于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怎樣學習?!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由此可見學法指導很重要。
比如:講解《再見了,親人》一課中的“雪中送炭”,就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雪中”在文本中就是指志愿軍戰(zhàn)士和敵人連續(xù)戰(zhàn)斗了三天三夜,沒有吃到任何東西,饑餓難耐的困境。再引導學生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敵人的炮火,穿過硝煙,把打糕送到陣地上來給戰(zhàn)士們吃。學生便很容易理解“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困難急需幫助時給予的幫助”這一層比喻義。只有掌握了方法,學生才能舉一反三,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總之,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程提出的三維課程目標的涵義及其相互關系,要學會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自覺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及實教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這樣才能使教學目標有效制定,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楊九俊.新課程三維目標:理解與落實[J].教育研究,2008,(09).
[3]韓國海.從課程目標角度審視“三維目標”[N].中國教育報,200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