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偉
摘 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構建高效化學課堂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議:創(chuàng)造條件,多做課堂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開展課堂“故事實驗”。
關鍵詞:化學教學;實驗教學;學習興趣
筆者曾看到過這樣一份調查報告:從小學到高中,對化學有興趣的學生是逐年減少的。很多化學教師也反映,喜歡化學的學生人數(shù)與年級高低成反比,這種情況表明,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漸趨薄弱。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構建高效的化學課堂呢?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而在教學中應充分應用實驗這一手段,通過演示或驗證物質的某些性質及化學原理,對學生進行形象、具體、直觀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下面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
一、創(chuàng)造條件,多做課堂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課堂上,教師除做好教材中所要求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外,還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妙趣橫生的小實驗。如講到緩慢氧化和自燃時,不是先講概念,而是先設計一個非常有趣的演示實驗:將濾紙浸在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濾紙掛起晾干,不到半分鐘,就會看到濾紙先冒煙,最后燃燒。濾紙為什么會燃燒呢?這個實驗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很想知道原因,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學生,學生就能很快從書中找到答案。這樣寓教于樂,使枯燥無味的化學概念活靈活現(xiàn)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二、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知識前后連貫較緊,課本上許多實驗步驟都較為類似,這些熟悉的操作就可由學生自己完成。
如講鐵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問:“鐵能與酸反應,鐵能與硫酸銅反應,本實驗由誰來完成呢?”學生全都舉手,躍躍欲試。做實驗的學生認認真真,其他學生睜大眼睛,競相找毛病,細細觀察。然后讓學生自己回答出實驗現(xiàn)象:“鐵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鐵釘上冒出氣泡,溶液由無色變?yōu)闇\綠色,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在鐵絲表面出現(xiàn)紅色的銅,溶液由藍色變?yōu)闇\綠色,并根據(jù)現(xiàn)象要求學生寫出化學方程式。”這樣不僅現(xiàn)象明顯,印象深刻,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動手能力,學生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又如:在講淀粉遇碘變藍這個性質時,教師可課前準備一張硬白紙,用竹簽蘸淀粉溶液在白紙上寫了“振興中華”四個字,并曬干壓平。課堂上,請一位學生用噴霧器向白紙上噴一些碘水,“振興中華”四個藍字就赫然顯現(xiàn)出來了,學生目睹了碘遇淀粉變藍這一事實,積極性會立即被調動起來。
三、開展課堂“故事實驗”
所謂“故事實驗”,就是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一個化學實驗。如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筆者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97年大興安嶺罕見的特大火災,牽動著每一顆中國人的心,那些善良的群眾,為了逃避火災,一個個跳入坑中,但同樣沒有逃脫死神的魔爪,為什么呢?因為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碳,燃燒時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這些受災群眾,由于呼吸不到氧氣而造成窒息死亡。從這個故事中學生學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也學到了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因此,人們在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枯的深井和深洞的底部時,都要先做一個燈火實驗,如果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就不能進去。
在講“濃硫酸的性質”時,講了一個小故事:有個學生,在稀釋濃硫酸時,把水倒入濃硫酸中,引起了液體飛濺。他很著急,用手去拿,手沾到濃硫酸燒得很疼,他趕緊在褲子上擦,結果褲子也燒了一個大窟窿。這位學生對濃硫酸性質的認識是用慘重的代價換來的。
又如:在講《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一節(jié)時,筆者講到,農(nóng)村某電器修理店,經(jīng)常扔掉許多廢舊的電池,恰好在其旁邊有一眼水井這樣,電池腐爛以后,滲透到水井里。久而久之,人們飲用了井中的水之后,好多人出現(xiàn)了頭痛的癥狀,導致雙目失明,嚴重的甚至死亡。這是水被污染的一個例子。然后讓學生討論:“在你家或學校周圍有無污染水的現(xiàn)象,有什么解決的方法嗎?”學生紛紛發(fā)言,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由于“故事實驗”中有人物、有地點、有故事情節(jié),這樣就把趣味性、知識性、教育性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接受,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自身的優(yōu)勢,采用豐富多彩的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高效的化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