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學
摘要:余映潮老師是語文教學的名家,一線語文教師通過學習余老師的作品會有很大收獲,本文從構思的藝術性和品讀的藝術性兩個方面對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進行闡釋。
關鍵詞:余映潮;中學語文教學;構思;品讀;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282-02
余映潮老師編著的《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認為:各種形式的教學藝術都應該而且必須能為廣大教師所熟悉、所喜愛、所欣賞、所運用,不能引起教師共鳴的教學藝術往往只是空洞的紙面上的“藝術”。所以,在實用性、普及性上多做一些與廣大語文教師的工作相關的東西,讓教學藝術走進千萬個普通語文教師的課堂,是語文教學改革所要達到的一個基本目的,這個目的的實現(xiàn),帶來的是無數(shù)具有魅力、富有情趣的語文學習課堂。下面,筆者將余老師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藝術性從“構思藝術性”、“品讀藝術性”兩個方面加以闡釋。
一、構思的藝術性
對于語文教師而言,課堂與教學構思非常重要,教學構思不僅貫穿于語文教學的總脈絡,而且也蘊含于課堂的微小之處。它關系著你整堂課的邏輯性,也關系著學生在你的引領下所能達到的學習效果。因此語文構思無小事,一位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而一位真正好的語文老師不僅要做到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更要下功夫做到語文教學構思的藝術性。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從余老師的做法中或許我們可以領會一二。
1.構思的藝術性體現(xiàn)在教學創(chuàng)意的美妙角度。余映潮老師認為,教學創(chuàng)意表現(xiàn)在教學設計上,體現(xiàn)出來的是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教學智慧,優(yōu)秀的教學創(chuàng)意的產(chǎn)生不指望、不追求靈機一動,它的產(chǎn)生需要三個方面條件:教師對課文文本的精細研讀和深刻體會;反復認真的斟酌、思考、提煉與修改構思過程;帶有時代特點的教學理念的支撐和與課文教學有關的充足的參考資料支撐。余老師將教學創(chuàng)意要講究的六個維度總結為“新”、“簡”、“實”、“活”、“雅”、“趣”。比如《土地的誓言》以對比方式引出體現(xiàn)了構思之“新”、《陳太丘與友期》中“三品”設計體現(xiàn)出構思之“實”。筆者也將余老師對教材處理的藝術引入自己的教學中,比如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篇課文時,我也用了對比的手法,將課文與《假如你欺騙了生活》等詩文進行比較閱讀,不僅拓寬了文本處理的范圍,也提高了學生參與詩文的積極性,讓人獲益匪淺。
2.構思的藝術性體現(xiàn)在教材處理的生動手法上余老師的語文教學構思還體現(xiàn)在教材處理的生動手法上。他從“整體反復、多角品析”、“文意把握、選點突破”、“朗讀為線、分層品析”等八個角度來指導語文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在教材及文本處理上的手段,具體實用,也不會給人以繁瑣的感受,個人認為,能把這樣枯燥的理論講述得如此生動可感,也體現(xiàn)出了余老師作為語文大師的平易近人。比如余老師在《行路難》這篇文章的設計上,運用了課中微型講座的形式,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分開賞析,將知識點分別鑲嵌在幾個“微型講座”中,使文章層次一目了然,同時又增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
在處理教材時,筆者也模仿余老師的一些可行的手法。在講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將文章分解成風景畫形式,讓學生選取最想描述或最想評論的一幅畫進行解說,有的學生選擇“百草園”,認為它充滿了童年的樂趣,有的選擇了三味書屋的后院,認為它是枯燥中的一抹清涼,還有的學生選擇了魯迅在三味書屋上課這一鏡頭,在與百草園完全不同的場景中對比出三味書屋的獨特性。總之,無論學生從何種角度選取畫面,都會有話可說而且都可以言之成理,體現(xiàn)出余氏語文教學的藝術性。
二、品讀的藝術性
余映潮老師在教授一篇課文時,往往要自己先沉浸其中細細品讀,甚至能夠做到倒背如流。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余老師對課文品讀、誦讀的重視,也啟迪我們新教師在讀課文時要用心,要努力讀出課文的“真滋味”,要努力做到“別出心裁研讀課文”。當然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余老師也列出了很多方法供我們學習。比如要“趣讀”、要學會“語言的品味”、“章法的審美”、要反復多角度地賞析以讀出課文內容的“集合”等等。其中筆者對“趣讀”和“深讀文章的一個點”感悟最深。
1.趣讀。余映潮老師認為,“趣讀,就是用有趣的方法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感到趣意盎然?!边@一點我對余老師深深佩服。他在主講《紫藤蘿瀑布》的時候用了微型“紫藤蘿瀑布”這一環(huán)節(jié),即在文章中找出直接描寫紫藤蘿的語段構成新的篇章,簡化了文章長度,卻不會有割裂之感。學生在聽到這一名詞后會迅速被激發(fā)出學習的興趣,因為教師的設計非常新穎,學生在搜尋“微型紫藤蘿瀑布”時又不會感到難度很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既產(chǎn)生了興趣又增加了信心,可謂一舉兩得。
余老師的“趣讀”功力之深,“趣讀”技巧之靈,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在反復觀摩余老師的課后,我也模仿他的“趣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我解讀文本。比如教授冰心《觀舞記》時,模仿余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一起來發(fā)現(xiàn):觀舞記中的一篇微型觀舞記”,也就是讓學生找出本課中的哪幾個自然段可以獨立構成一篇寫舞蹈的文章,進而抓出主干進行分析,學生們結合標點符號進行查找,既調動了課堂的積極性,又很好地處理了教材,體現(xiàn)出教材處理的藝術性與靈活性。
2.深讀文章的一個點。深讀文章的一個點是一種追求,它需要花時間、動腦筋。深讀文章的一個點可以是文章中極深的一句話,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構思、寫作技巧,還可以是人物的分析等等。但是無論什么角度,深讀一定要讀出課文的深度,讀出自己的創(chuàng)見。這也即是余老師所說的語文老師在美讀課文時要追求的一種境界。
在余老師的啟發(fā)下,我反思教授《塞翁失馬》時所舉的“福禍相互轉化”的例子(張海迪、霍金等)不是特別恰當,會讓學生產(chǎn)生諸如“如果不是他們殘廢,就不會有這種成績”的不合理假說。當再次回顧這篇課文,再次圍繞“福禍”問題進行深讀時,發(fā)現(xiàn)當時的示例是這么不恰當,我也懂得了要上好一篇課文需要很好地思考與反思。教師只有在課前作充分的準備,盡量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才能成為課堂的靈魂人物,出色地導演一堂有效而實在的課。這也是在學習余老師深讀文章時的真切感悟。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M].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