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松 程穆寧 劉曉莉 李艷偉 楊素英
摘 要: 本文對《云降水物理學》的雙語教學方案進行了思考,該方案主要包括雙語教學體系建設、雙語教學團隊建設、科研融入雙語教學、雙語教學網站建設等,其中重點闡述了雙語教學體系建設,涉及教材的選擇、教學大綱的制定、課件的制作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關鍵詞: 云降水物理學 雙語教學 教學方案
教育部2001年對大學本科的雙語教學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即“本科教學要創(chuàng)造條件在公共課和專業(yè)課中使用英語進行教學”。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對各種專業(yè)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除了專業(yè)知識外,英語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因此,雙語教學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我國多個地區(qū)和城市開始實施。雙語教學有利于融匯中西方教學理念之所長,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專業(yè)知識、外語水平及能力素質的全面發(fā)展[1]。
云、霧、降水物理過程是大氣水循環(huán)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地球大氣的熱量、水分和動量平衡的關鍵因素,它不僅影響局地的和短期的天氣過程,而且影響大氣環(huán)流和全球氣候的變化。此外,云和降水還會影響大氣污染、大氣雷電和電磁輻射的傳播?!对平邓锢韺W》是以大氣熱力學和大氣動力學為基礎,研究大氣中水分在各階段所經歷的物理過程,即研究云、霧、降水的形成、發(fā)展和消散的物理規(guī)律,是大氣科學中最為重要的分支學科之一,是雷達氣象學、天氣導變、強風暴等物理氣象學的核心,與《云動力學》、《云降水物理實驗》等課程相配合,共同構筑專業(yè)知識結構的核心框架。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云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培養(yǎng)學生從微物理角度分析和解決大氣科學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云降水物理專業(yè)英語的能力。
1.雙語教學體系建設
1.1選擇合適的教材
國外云降水物理學方面的著作主要有H. R. Pruppacher和J. D. Klett的《Microphysics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M. K. Yau和R. R. Rogers的《A Short Course in Cloud Physics·Third Edition》及B. J. Mason的《The Physics of Clouds》,國內的著作主要有楊軍等的《云降水物理學》、黃美元等的《云和降水物理》、王明康的《云和降水物理學》、王鵬飛和李子華的《微觀云物理學》、R. R. Rogers的《A Short Course in Cloud Physics·Second Edition》的中文翻譯版??紤]到本科生的接受能力,本課程選擇楊軍等的《云降水物理學》和M. K. Yau和R. R. Rogers的《A Short Course in Cloud Physics·Third Edition》作為教材。
1.2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
把《云降水物理學》中文授課大綱的框架作為雙語授課的大綱,即保持9個章節(jié)不變(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云霧降水的物理基礎,第三章 云降水宏觀特征,第四章 云降水微觀特征,第五章 云的形成—核化理論,第六章 云霧粒子的擴散增長,第七章 暖云降水理論,第八章 冷云降水理論,第九章 冰雹物理基礎),但考慮到雙語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挑戰(zhàn),雙語教學大綱將適當刪除/壓縮每一章中的內容。針對每一章的內容,設計1—2個專題,并根據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問題,促使學生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并對問題進行思考。例如,針對第八章的冷云降水理論,可設計專題“中國人工影響天氣簡介”。人工影響天氣是建立在云霧降水物理學基礎上的一門應用科學技術,起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作用。該專題的開設促使學生掌握人工影響天氣的最新進展和發(fā)展動態(tài),并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該專題中可設計如下問題:為什么要進行人工影響天氣?目前人工影響天氣的主要對象是什么,主要原理是什么?你的家鄉(xiāng)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了嗎,效果如何?等等。
1.3制作全英文的課件
在制作英文多媒體課件時,主要參考楊軍等的《云降水物理學》和R. R. Rogers的《A Short Course in Cloud Physics·Third Edition》。利用多媒體課件授課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大量的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清晰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節(jié)約書寫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多媒體課件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例如,在專題“中國人工影響天氣簡介”中,可以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時的視頻,如利用高炮、火箭彈、飛機播撒催化劑,讓學生有非常直觀的認識。
1.4改革考核方法
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是雙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3]。在雙語教學中,對考試內容、方法與形式作些改革,采用靈活多樣化的方式。首先,期末采用閉卷考試,卷面成績占最后成績的60%。對于云降水物理中的基本概念,要求用英語解答,而對于一些難度大的內容,學生可選擇用中文或者英文解答[4]。其次,平時作業(yè)占20%,學生可以在每一章后面的習題中自主選擇題目,用英語解答;在每一章結束后,要求學生用樹圖或目錄的方式總結本章的內容[5]。最后,讓學生自由選題,查閱中英文文獻,用英語寫云降水物理領域某一方向的研究進展。這主要考查學生對英語的讀寫能力、對專業(yè)詞匯的掌握程度等,該項成績占20%。
2.雙語教學團隊建設
雙語教學的理論定位和實踐定位都較高,對師資、教材和學生等都提出了較高要求,雙語教學成敗的關鍵在師資[6]。我們將吸收國際優(yōu)秀教學經驗,打造我校《云降水物理學》雙語教學團隊。提高雙語教師的師資力量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國內交流主要以中文為主,英語的使用次數少,必須設法加強口語鍛煉。二是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包括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巧兩方面。
3.科研融入雙語教學
教學是在學校教育的條件下,教師和學生借助一定的手段,圍繞著課程的實施而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整體活動,包含教師、學生、課程和教學手段四個要素,其中人的要素(教師和學生)起了決定作用[7]??蒲袑虒W具有反哺的作用[8]。將雙語課程教學團隊的科研工作有機地融入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提升教學層次,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增強師生交流,促進師生雙向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首先,教師在科研過程中,必然對當前云降水物理的進展有充分的認識,并對云降水物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際上是教師對云降水物理已有知識的具體應用,這豐富了教師的認知情感。受教師的影響,學生也會從多個角度理解和應用知識。對云降水物理前沿的研究會讓教師在課堂上充滿信心,這種自信心會感染學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云降水物理的積極性,因此科研有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8]。其次,把教師對云降水物理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9]。教學中采用的教材給學生提供的是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但存在一定的時間滯后性,教師把新的成果加入課堂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滯后性。同時,眾多優(yōu)秀的科研文獻都是用英語發(fā)表,這為雙語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師把國內外云降水物理的科研成果作為閱讀材料,使學生及時了解本領域的研究狀況,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語,提高學生對云降水物理和英語的興趣。
4.雙語教學網站建設
雙語教學網站遵循實用性的原則,將包含本課程教學活動所需要的所有內容,包括課件、習題、試卷等,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互動平臺,它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由于受時間、空間、教學信息量等的影響,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使教師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師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學”,而雙語教學網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提供了平臺[10]。此外,本網站將共享云降水物理方面最新的科研論文,促使學生了解學術前沿;同時,本網站提供與云降水物理有關的視頻和圖片,如國內外大型云霧觀測中在飛機上拍攝的視頻,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和對本學科的興趣。
5.結語
《云降水物理學》雙語課程的開設將有利于提高大氣科學人才的綜合素質,包括云降水物理的專業(yè)知識和英語應用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或者進一步深造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龍國智.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現(xiàn)狀評析[J].教育論叢,2011:173-174.
[2]陳懿.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點滴體會[J].電化教育研究,2012,31:189-190.
[3]闊永紅,石光明.雙語教學考核方法的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29:99-101.
[4]魏雪芬,趙麗,韓小茜.高?;瘜W專業(yè)課雙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探析[J].化工時刊,2009,23:76-77.
[5]朱江淼,江捷.雙語教學課程的考核方式初探[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116-118.
[6]高麗婷,丁學鈞,王利霞.論地方性普通高校雙語“教學團隊”師資培訓新模式的構建[J].師資建設,2009,6:71-72.
[7]孫國友.教學新議——對教學定義的再探討[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6:19-24.
[8]李昌祖,馮雯.大學“科研反哺教學”及其實施[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19:71-74.
[9]吳正平,周清萍,王向義.高??蒲蟹床附虒W的途徑[J].宜春學院學報,2011,33:170-171.
[10]于家杰,基于層次分析法雙語教學網站的評價研究[D].2011,曲阜師范大學.
本文的研究得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NO.13JY058)的資助。